武汉开发区 > 正文

武汉经开区人才拥有发明专利三年增长6倍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3日 11:20 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经开区人才拥有发明专利三年增长6倍

  加快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通讯员王扬帆)东风大道,串起两万多家企业。这里,孕育了武汉市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这里,诞生了武汉市首个产值过千亿的特大型企业——东区本田公司;这里,一批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正加快形成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

  作为武汉市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工业经济的主引擎,武汉经开区,始终将产业发展摆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二字。

  吸引近7.9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

  据统计,武汉经开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达33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的24%;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累计超68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突破100件,是武汉平均水平的2.5倍。

  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人才驱动。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累计引进院士20人,评定高层次人才500人,吸引近7.9万名大学生创业就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13.6万人。

  源源不断的人才,就像强劲的发动机,牵引着快速崛起的“中国车谷”阔步向前,使其成为全市的产业高地、人才热土。

  2012年以来,武汉经开区累计支持“车谷英才”项目222个,发放项目资助1.61亿元,带动企业两年新增产值74.5亿元、新增利税6.3亿元,推动了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突破。

  瞄准“数智网端” 实施六大人才工程

  当前,武汉经开区瞄准“数、智、网、端”等前沿新兴产业,实施包括六大人才工程在内的“车谷英才”计划。制定并完善《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施意见》,创新系列人才评价、引进、使用和服务机制,形成了高端人才“引育工程”、骨干人才“集聚工程”、博士人才“倍增工程”、高技能人才“壮大工程”、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名医名家“提升工程”等六大人才工程。

  2020年,“车谷英才”计划新认定创新创业项目77项,投入总资金达68.1亿元,其中,半数以上项目已达到生产条件。

  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还大力实施“学子留汉工程”。今年以来,该区通过搭建空中招聘平台,号召区内千家企业在线发布优质就业岗位3.6万个,吸纳新增大学生就业1.71万人。

  实实在在的“福利”,也是武汉经开区招才引智工作的一大特点。2019年8月,武汉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人才服务“利器”——“车都人才一卡通”,面向在该区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包括项目落地、安居保障、交通出行、医疗保健等各项服务。

  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选国家队

  1月25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列其中,获批国家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自此,武汉经开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加入国家队。

  此外,还有绿地国际创客中心、海创云、联想星云、华普亿方等创新孵化平台,武汉新能源汽车工研院、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园、启迪协信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纷纷落户武汉经开区。随之而来的,是研发人员和发明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产业关键节点和技术空白的不断突破。

  据了解,2020年“车谷英才计划”人才团队拥有研发人员共计4296人,相比2017年增长2.5倍;人才拥有申请发明专利1049件,相比2017年增长超过6倍。

  2020年“车谷英才”入选者潘牧所申报的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率先开发出CCM膜电极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上对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封锁,并建成国内第一条燃料电池膜电极(MEA)自动化生产线。

  2020年“车谷英才”入选者黄敏申报的东风汽车集团的H53车型项目,自主完成概念开发、仿真计算、功能开发、标定、测试认可等核心工作,打造出东风集团第一款高性能新能源轿车。

  “十四五”时期,武汉经开区将继续围绕“人才强区战略”,打造优秀人才集聚高地,为加快实现“中国车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