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各地 > 正文

湖北恩施:易地扶贫搬来幸福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16日 17:04 来源:中新网湖北
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易迁安置点全貌 邹明镇供图

  中新网湖北新闻3月16日电 (邹明镇)鄂西南麓,长江之南。亿万年时光缓缓流淌,沉淀出巍巍之武陵,潺潺之清江。雁过留声,水过有痕,傍清江而生,祖祖辈辈土苗儿女共同缔造了一片如诗如画的山水家园。这里便是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地方”——恩施市,80余万土苗儿女生活的地方。

  山高坡陡,环境恶劣,恩施市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大山像一道屏障,困住了许多家庭,赶不走贫穷,进不去小康。群众生活的信心被淹没在纵横交织的大山褶皱里,行路、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来自大山深处的呐喊。

  搬,才有希望;搬,才能发展。2015年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听民声,顺民意,自2016年起,一场6242户18393人的“民生大迁徙”在硒都大地拉开。

  “搬得出”

新塘乡尖刀班帮助易迁户搬家 邹明镇供图
新塘乡尖刀班帮助易迁户搬家 邹明镇供图

  居住在太阳河乡双河岭的周冬梅就是“大迁徙”中的一员。

  以前周冬梅一家住在双河岭村岩家湾组,一栋只有2间卧室且破旧的木质房屋,住着一家老小6口人,门前山下的一条河,将周冬梅的家隔在了山上。

  2016年,周冬梅一家被纳入双河岭村易地扶贫搬迁。如今的周冬梅,住进安置点,离自家的茶园更近了,一年摘茶叶能得到近万元收入,老人在家养羊,老公谌义出门务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聚焦“搬迁谁”“怎么搬”“谁来搬”的问题,恩施市共召开村民小组会、屋场会、入户座谈会1000余场次,收集《搬迁群众意愿调查表》近3万余份,探索建立“一调查两评议三公示一审核一锁定”的搬迁对象精准识别程序,最终确立“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为6242户18393人。

  为了让群众搬得放心、住的舒心,恩施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群众公认的点安置搬迁户。同时,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围绕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套较好的区域,宜聚则聚,宜散则散,聚居点选址全面实行“五靠近”安置,把搬迁对象安置在集镇边、村庄边、园区(产业基地)边,便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全面配套完善,为后续脱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实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

  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实现贫困群众“安居梦”,全面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恩施大地鏖战正酣。

  “稳得住”

龙凤镇青堡村易迁户王祥富一家正在新家看电视 邹明镇供图
龙凤镇青堡村易迁户王祥富一家正在新家看电视   邹明镇供图

  “搬下山好吗?”“留得住人吗?”

  答案是肯定的,从山顶搬来的红土乡大河沟村伍家坪组贫困户梅德喜一口气说了“六个好”:好行路、好吃水、好看病、好上学、好挣钱、好花钱。

  过去,梅德喜一家居住在距离石灰窑集镇15公里,距离主公路有7.5公里的一栋木房子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属于滑坡地带。

  如今,新房子干净、敞亮,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梅德喜一家从“云上人家”搬进白墙青瓦房。

  农历2017年9月18日,梅德喜永远记着这个日子。这一天,他们一家搬到了集中安置点。

  笑容在梅德喜脸上绽放,也绽放在6242户易迁户脸上,他们从穷山恶水的山沟沟,搬进了新房子。

  搬迁只是手段,留住人心过日子才是关键。房子建得好让他们想搬,配套跟得上让他们愿留。

  搬群众满意的家,以搬迁群众满意为目标,恩施市在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的同时,坚持生产生活配套和后续管理服务同步规划,尊重群众意愿,抓大不放小。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跟得上。恩施市178个安置点全部实现“五通”,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并实现4G手机信号全覆盖;落实了安置点医疗教育配套。

  生产生活设施跟得上。考虑生产生活实际,配建菜地、附属生产用房、猪圈、公共服务用房、垃圾收集设施等。

  后续管理服务跟得上。充分发挥搬迁户主体作用,全面实行安置区自治管理。以“感党恩、增动力、促发展”为主题,以“新社区、新生活、新风尚、新面貌”为主要内容,全面加强宣传教育,构建文明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能致富”

沙地乡楠木园村易迁户黄念翠领新房钥匙笑开了花 邹明镇供图
沙地乡楠木园村易迁户黄念翠领新房钥匙笑开了花 邹明镇供图

  从放心到舒心,成千上万的群众搭乘易地扶贫搬迁“列车”,共建共享幸福家园,不断刷新着幸福感、获得感。

  红土乡贫困户刘松青,以前在老家种烟叶,收入微薄。自从搬到石窑集中安置点后,他成了附近硒施宝药材专业合作社的仓库管理员,年薪4万元。

  围绕产业和就业两大主题,恩施市以“易迁+企业”“易迁+产业”“易迁+资产收益”等为主要形式,坚持“一户一档、一人一策”,充分发挥18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783家专业合作社联结带头作用,切实把易迁户链接到产业链上。通过不断加强后续扶持,拓宽就业渠道,统筹推进扶贫车间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实现了搬迁脱贫,点燃了易迁户的发展信心。

  村庄布局错落有致,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白果乡下坝村的长阴坝集中安置点,附近有300亩茶园、硒元素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和观音塘蔬菜专业合作社,这里的22户搬迁户就近务工,月工资2000元左右。

  公共服务有配套,自主创业有空间,老百姓劳动就业有岗位。白杨坪镇因地制宜,聚焦精准帮扶和服务,着力解决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为贫困户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300多个。

  截至目前,恩施市有劳动力的易迁户共5656户,已实现至少1人务工就业4682户6672人,发展茶叶、药材、养殖、林果等农业特色产业的易迁户共3026户,家庭劳动力未务工就业的974户均已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实现就业。享受低保政策3725人,特困供养人口391人,无劳动力的易迁人口已全部实现兜底保障。完成危房改造19768户,其中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四类对象”16300户,一般农户3468户,对55054户贫困户开展了住房安全排查认定,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落实“建房不举债、面积不超标、建新必拆旧”政策。

  搬离穷窝窝,迁来幸福感。如今,穿行武陵深山,踏访易迁安置点,一张张笑脸,传递着易迁百姓喜悦的心情。(完)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搬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