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汉阳 > 正文

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道——在城市更新中永怀初心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9日 12:47 来源:中新网湖北

  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19日电  (刘晶晶 王仕林 罗琳 李萍 周伊)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大禹治水江汉朝宗,屈原登山忧国忧民,三国文化至今犹烈,知音相会千古绝唱;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见证过辛亥革命的硝烟、早期共产党人的浴血,向警予等数百位革命先烈长眠于此。张之洞倡建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令“汉阳造”响誉全国。

  她的名字,叫晴川。

  展开汉阳地图,6.5平方千米的晴川境域,形似一只在江边踏浪的人脚,脚尖是南岸嘴。

  如今,龟山下,月湖边,曾经的厂房成为工业遗址,社区动迁、居民搬家,晴川街道将以党建引领融合发展,乘着武汉打造“五个中心”的东风,于两江交汇处企“足”而待新征途。

  “在城市更新中,赓续城市文脉,传承红色精神。”4月26日,晴川街道国棉社区原家委会老书记蔡大东,翻开《汉阳区志》,轻抚着当年那些老照片说,“任时光流转,党的初心不变。”

  居民搬到哪 关怀送到哪

  20世纪50年代,在汉阳铁厂旧址建起的武汉国棉一厂,是建国后武汉兴建的第一家国营企业。

国棉社区探亲队来到陈丽娟老人病床前,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老人特意让护工为自己换上一件红色衣服。
国棉社区探亲队来到陈丽娟老人病床前,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老人特意让护工为自己换上一件红色衣服。

  “居住在这里的,都是工厂老职工。”国棉社区党委书记罗斌介绍,2000年社区成立,属于“单位型社区”,2014年5月,社区所在地作为储备土地整体拆迁,如今,这片留白之地即将用于打造汉阳龟北片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虽已搬家整整7年,但我不想把户口迁走,这个社区就是我们的娘家人。”当年,国棉社区动迁时,3100多户、5000余名居民搬了家,50岁的罗永胜就是其中一员。

  罗永胜的父母都是武汉国棉一厂的老职工,爱人也曾在厂里工作。因患有高血压、痛风以及严重的肾病,罗永胜每月的医药费开销不少,家庭困难。“这几年,我们一家人虽然搬走了,但社区并没有忘记我们。”2019年,罗永胜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国棉社区为他申请了一万元的助学金。

  “您将户口转出去,孩子读小学更方便。”

  “我们舍不得这里,不想转出去。”

  “您放心,户口转出去了,您有任何事情,我们还是都会管的。”

  这段对话,发生在2019年底。武汉国棉一厂77岁的老职工丁爹爹一家人,在国棉社区住了大半辈子,社区动迁后,一家人搬到汉阳另一社区居住。得知老人家的孙女小涵即将上小学,罗斌赶紧提醒老人将孙女户口转至居住的社区,以免影响孩子入学。

  “我们家小涵是罗书记看着长大的,书记每年都给孩子买新衣服。”小涵的妈妈周女士说,虽然搬了家,户口也迁走了,但2020年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仍上门为老人送物资,“小涵的爸爸去年突发心脏病去世,一系列的帮扶补助手续,也都是罗书记帮我们办理的”。

  “为民之心,都是我们从老一辈人身上传承下来的。”2000年,罗斌任国棉社区副主任,从一家一家敲门送信开始,跟着老一辈的原社区家委会工作者,在社区“打巡回”熟悉情况,不用居民来社区反映,就可知道谁家有难处,及时解决问题。

  “以前社区都会登门看望我家年过九旬的爹爹。”65岁的刘丽华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社区的老志愿者,“社区给我们家的关怀感染了我,我想将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两人和刘丽华是‘铁杆三姐妹’。”国棉社区居民刘少敏和蔡春姣回忆,以前大家还没搬走时,她们三人遇着街坊有难事,就会一起去帮忙,直至社区整体动迁后,她们在蔡大东的号召下,成为国棉社区探亲队首批志愿者,继续帮扶11位已搬走的孤寡老人。

  如今,这支探亲队已由最初的10名党员,发展到百余人,服务范围也扩大至社区的近百户困难家庭,每年上门服务约500人次。

  “我就是要跟党走,如果是在旧社会,我早就不在了。”今年2月春节后,社区探亲队队员们第一时间赶到汉口的医院,探望86岁孤寡老人张珍珠。正是被社区和志愿者长年照顾所感动,老人于2013年手写入党申请书,在78岁高龄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社区工作者身上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将居民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刘丽华说,虽然现在大家都已搬走六七年了,但每次国棉社区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都会有一两百名党员从武汉三镇的百余个社区,风雨无阻赶来。

  走进国棉社区,居民仅剩131人,可在籍人口仍有2000余户、4000余人。“敲响‘探亲’门,点亮‘回家’路,让国棉人感受到‘居民搬到哪,党组织的关怀送到哪’。”罗斌如是说。

  即使分散了 心仍在一起

  在晴川街道,国棉社区不是特例。

  4月26日下午15时许,走出国棉社区,沿着汉江西行,与国棉社区毗邻的,是同建于2000年的汉汽社区。

  “高峰时期,社区有2600余户、6800余人。”汉汽社区党委书记王静介绍,社区是一个家属型社区,居民都是原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的职工和家属,家家户户都很熟络,2018年5月,社区开始整体动迁,虽然超九成居民已搬家,但户籍人口仍有6200余人,将户口外迁的居民不多。

  “居民搬家后,社区更忙了。”汉汽社区副主任朱琳说,以前通知个事儿,楼下喊一嗓子,居民之间碰到了,互相知会一声就行了。现在,居民遍布武汉三镇,社区工作者也开始武汉三镇跑。

  2020年2月,疫情期间,汉汽社区空巢失独老人张婆婆,因下水道堵塞,房间淹水,情急之中,老人想到了一直对口帮扶她的朱琳。“老人搬家后,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疫情时没人愿意上门维修。”得知老人的情况,朱琳赶紧协调汉阳区水务部门,及时疏通了下水道。

  “疫情期间,我婆婆因多年患糖尿病,心衰去世,是社区工作人员替我们尽的孝。”汉汽社区老居民柯文林说,当时她被封闭在自己父母家中,无法至银行取款,是王静和朱琳等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办理老人后事,朱琳还个人垫付了3万余元,“社区真是把我们居民当亲人一般对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77岁的居民潘建民和陈妮妮,这一对党员伉俪,2003年就组建了一个夕阳红歌唱团,带着汉汽社区的居民们,每周二、周四到社区唱红歌,参与志愿服务。

  “即使居民分散了,心仍要在一起。”疫情期间,汉汽社区成立“指尖上的党支部”,大家在线共同学习、互相鼓励。“这一年多来,我的学习强国积分已有2万多分了。”居民柯文林自豪地说。

  加入志愿队 居民一家亲

  龙灯社区里,也有3200余户、7000余名居民的户籍仍在社区,但已因动迁而搬离。社区13名工作人员,除了走出去服务居民外,还要服务常住于此的2000余户、5200余名居民。

龙灯社区“月湖小红帽志愿服务队”义务巡湖8年。
龙灯社区“月湖小红帽志愿服务队”义务巡湖8年。

  “居民融合,曾经是个难题。”龙灯社区党委书记陈铃介绍,该社区龙灯里小区是晴川街道唯一的老旧小区,老年居民较多,与此同时,入住商品房的新汉阳人也不少,占到社区居民总人数的近一半。

  习惯各异,缺乏沟通,摩擦难免,怎么办?志愿服务打破隔阂,凝聚一颗颗公益之心。

  “目前,已有4045名居民成为志愿者,超过了社区常住人口的一半,累计服务时长达21114.5小时。”2013年,社区引导28名热心党员成立“月湖小红帽志愿服务队”义务巡湖。如今,活跃在社区的志愿服务队已壮大至16支,近一半队员是党员。

  “入党是我从小的信仰,为民服务是我毕生的追求。”作为一名党员,“月湖小红帽志愿服务队”队长莫昭琼坚持义务巡湖8年,在她的影响带动下,一家8口人中就有5名志愿者。

  72岁的金南斌,也是首批义务巡湖队员。“爬雪山、过草地的党史故事,我的小外孙最爱听。”有着33年党龄的金南斌,希望将红色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人的心里。

  “没想到,咱们社区里的老旧小区,还有如此困难家庭。”疫情期间,看到社区和志愿者们不顾个人安危,一线战疫,服务居民,居住在辖区一商品房小区的居民汪清华深受感动,主动捐款1万元,用于社区低保户的生活保障。“志愿服务,让居民一家亲。”陈铃深受感动。

  “在城市‘新陈代谢’中,留住乡愁的同时,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保持城市活力。”晴川街道(四新地区)党工委书记严漫丽表示,街道全面落实汉阳区委“三化”党建及“5443行动计划”工作部署,深化“红色物业”托管老旧小区工作,依托小区“红色驿站”实现服务居民零距离。创新“五小五零”工作法,精细网格管理,以“回访党员直通车”为载体,让党员不失联,凝聚社区治理最大公约数。沿袭“头脑风暴”,发挥汉阳“名书记”传帮带作用,用“红色智囊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同时以党建引领琴台中央文化艺术集聚区融合发展,成立党建联盟,发挥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3+N”开放党建阵地,助力武汉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5月9日,漫步于龟山之巅,大江汤汤,凌空苍茫,历史的回响犹在耳边,新的诗篇,晴川人执笔待续。

  大事记

  2020年:

  疫情期间,成立晴川街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设10个工作组,101名下沉干部、65名志愿者一线战疫,在隔离点及各社区组建6个临时党支部、5个群众工作队,建立网格工作组25个。2020年4月2日,晴川街道公示成为全市第七批无疫情街道。

  1223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报到,省市区下沉单位15家。华园社区党委在下沉工作中,通过“三小三大”模式,汇聚下沉力量和资源融入社区,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做实以“五红”“五好”为目标的小区党建工作,成立13个小区党支部,实现小区党组织和“党群服务驿站”全覆盖。

  继2019年度获得武汉市示范集聚区党组织荣誉称号,中海大厦楼宇综合党委打造“四海模式”楼宇党建品牌。中海大厦为汉阳疫情期间首批复工复产的楼宇,党员人数由之前150人增加到300余人,党支部增加6个。

  街道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16547人,志愿服务团队有86支,培育公益项目13个,“弘扬文明新时尚,传承知音故里情”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0年湖北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2021年:

  街道党工委下辖15个基层党组织,与14个驻区单位建立“党建联盟”,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阵地联用、发展联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先锋引领、共联共建、健康发展”。

  成立琴台中央文化艺术集聚区综合党委,建立综合党委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武汉市室内设计行业协会党建教育中心打造,并以天下名企汇楼宇为主阵地之一,打造琴台中央文化艺术集聚区党建展厅,辐射周边阵地和站点。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