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要闻 > 正文

从制度突破到生态再造,湖北人才驱动首先驱动人才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5日 09:06 来源:湖北日报

  从制度突破到生态再造

  湖北人才驱动,首先“驱动人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朝阳 李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提出一个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这就是著名的“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西方经济学概念,又被称作“非物质资本”,它与“物质资本”相对,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

  目前,全国已有50多个城市和地区组建了人才集团,几乎每个省市都出台了人才计划。在决定创新能级的多重要素中,人才要素已成为“兵家必争”的核心战略资源。引才举措、政策力度及思想开放度,尤以江浙沪粤为盛。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首先要“驱动人才”。

  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湖北共识”,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推动“第一资源”激荡荆楚,并转化为湖北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跻身国家重要创新发展极的“第一动力”。

  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人才,资助不设上限

  湖北新一轮人才战略,紧密围绕科技强省的创新蓝图展开。

  今年2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全面吹响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号角,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七大湖北实验室建设,为湖北未来创新发展格局打下关键性的四梁八柱。

  发展动能的变化,决定了人才战略的变化。

  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出台“光谷人才11条”新政,同步成立规模10亿元的光谷合伙人投资引导基金。高层次人才落户光谷,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无偿资金资助,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及海内外院士等顶尖科学家落户光谷,最高可给予无偿资金资助1亿元,资金由人才自主支配。

  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意见》等“1+4”系列文件。其中,《关于加强人才发展激励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达到16条。

  这些措施主要围绕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流动、激励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起草的时候,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和问题导向,力求政策的配套性、突破性和针对性,用思想破冰引领湖北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破冰并非口号。此次湖北人才政策的突破面,达到80%——

  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产生重大驱动效应的人才项目,资助额度不设上限;推行“举荐制”选拔青年人才;对在湖北自贸区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政府补贴。

  为了护航一系列前瞻性科技战略的实施,增强原始创新硬实力,我省在基础研究、重点学科和重点产业,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及团队开辟专门通道,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

  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注册积分制

  实现人才驱动,是创新发展理念的问题。如何“驱动人才”,却是一道制度、改革和思想出路的考题。

  2018年,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人才评价机制存在分类评价不足、标准单一等问题,亟需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制度,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北,现有72位两院院士、29万名科研人员、176万在校大学生。放眼全国,129所高校、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678家科研机构的人才创新实力,不可多得。

  但在当前全省17个千亿产业蓬勃发展,“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大健康等产业迈向万亿级的重要关口,湖北不能仅仅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黄埔军校”,更要千方百计留住这些“将帅之才”,同时吸引万鸟来栖,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人才评价机制的革新一马当先。

  7月底,光谷人才注册服务平台上线,在全国率先探索以人才动态“注册制”和“积分制”的方式,结合专家评议、企业及主管部门举荐等,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制度。

  新制度不仅最大限度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和取消人才审批环节,学历也不再作为人才申报第一门槛。光谷打破过去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枷锁,将知识、能力、经验、成就和贡献,作为人才选拔的新五大标准。

  光谷还首次将人才举荐权限赋予企业,只要是能为企业所用的关键人才,一律照单全收。给予湖北实验室自主引才权限,设立“3551光谷人才计划自主引才基地”,每年各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自主引进和培育人才。

  武汉东湖高新区组织部副部长、招才局局长余季生说,才不分南北,智不分东西,要想不拘一格降人才,就要用尽一切办法拓宽人才评价的维度,打开所有“门窗”,让天下英雄在光谷都有用武之地。

  5年引进培育50名战略科学家

  10月,《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在战略定位上,《规划》提出科技强省建设“基础在平台,核心在人才,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

  根据《关于加强人才发展激励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湖北未来5年将引进培养50名战略科学家、500名创业领军人才,分别设立不低于15%和80%的遴选指标,加强对基础研究人才及青年科技人才的重点支持,整体推进不同层级、不同梯次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将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部中心)建设,每年培养各类技术转移从业人员1000人,并支持其联合高校院所成立技术转移学院,或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方向。

  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省将在人才评价方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人才引进推荐认定制,完善符合科研人员岗位特点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开展重点企业科研人员职称自主评定试点。

  在人才流动方面,重点针对科技人才在区域、行业和产业分布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建立人才驿站、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设置专业技术特设岗位等方式,进一步畅通科技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引导科技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

  此外,湖北还支持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科技人才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到企业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的,单位可根据创新需要自主设置创新岗位和流动岗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用好科研人员,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分配激励,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通过科技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为让科技工作者真正“名利双收”,湖北将在人才激励上,重点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激励力度,改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并加大对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力度。借鉴外省做法,对于在湖北自贸区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超过15%部分予以政府补贴,以推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释放。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