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要闻 > 正文

湖北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出炉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2日 08:57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丁维 摄影: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宋枕涛 黄士峰

  推窗见绿、出门遇园、凝眸是景……这样美好的场景,不久将定格在荆楚大地的城市和乡村。

  湖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湖北省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十四五”规划》,从“住有所居”转向“宜居安居”,打造具有荆楚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打造城市生态美境

  建设公园绿地10分钟生活圈

  武汉市京汉大道与建设街交会处的“口袋公园”,种有樱花、杜鹃、茶花、梅花等,一年四季接力绽放,天天给人美的享受。

武汉市蔡甸区花博汇
武汉市蔡甸区花博汇

  去年底,武汉建成开放100个口袋公园,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山水画卷。

  今后,“公园建在家门口”的福利,就要覆盖全省了。按照湖北省城市园林绿化“增绿提质”三年行动,到2023年,新增园林绿地面积6000公顷以上,争创2-3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园林城市、园林县城,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以“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为目标编制公园城市规划,加大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力度,在中心城区、老旧城区增加口袋公园、街头游园等小微绿地。建设“公园绿地10分钟生活圈”,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打造城市与山水环境相融的公园城市生态美境。

  《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自然环境治理,完善以“三江四屏千湖一平原”为骨架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长江、汉江、清江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推进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加快退化湿地保护修复,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实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工程、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幕阜山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保护森林资源,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打造江河安澜、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画卷,擦亮“千湖之省”名片。

  塑造荆楚田园风光

  坚持自然原则避免千村一面

  刷墙抹画、兵营式、排排房……“千村一面”的乡村环境整治,让人望山见水,却难忆乡愁。

  为避免美丽乡村同质化,《规划》提出,要以乡村人居环境风貌为底色、民居建筑风貌为特色,尊重山水格局、田林资源、地域文化,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彰显民族特色、地域特点、乡村特征。坚持新村宜建则建、老村宜改则改、古村宜保则保,组织编制鄂东北、鄂东南、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片区乡村建筑风貌规划设计导则和图集,引导荆楚乡村建成多元价值空间、高品质宜居空间、和谐舒适美好空间。

  塑造荆楚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态环境,突出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在村落选址、建设过程中坚持自然生态原则,在景观设计、建筑形式上注重乡土元素植入,合理布局道路、住宅、公共活动空间、重要景观节点等,避免兵营式、排排房,避免道路、河道一味拉直取齐,避免河道渠化。

  同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见缝插绿,大力推进村庄“四旁”植树,庭院绿化、立体绿化,建设集中连片的庭院林、塆子林、环村林,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深入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消除30%以上的农村黑臭水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到2025年,全省基本完成摸底确定的248万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改,实现全省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全省新增4600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与农村改厕同步治理,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改造老旧小区1.5万个以上

  《规划》明确提出,落实“跨省通办”,推进“跨市通办”,发挥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平台作用,实现“账随人走、钱随账走”。

  为解决新市民等群体住房问题,《规划》要求,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为主体,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增加住房有效供给。从实际出发,因城施策,采取多种方式,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主要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支持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供应范围以户籍人口为主,逐步扩大到常住人口,主要面向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但买不起商品住房的新市民、青年人。同时,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到2025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完成1.5万个以上。

  依托城际及市域轨道和高(快)速路等交通系统,推动建设以1小时通勤为基本范围的都市圈。在均衡城乡设施服务上,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因地制宜推动城市和县城供水、污水、燃气管网向周边村镇延伸覆盖。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帮助乡村学校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探索住区常态化防疫建设

  《规划》明确提出,对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特色风貌、凝聚乡愁的街区、道路、街巷、村镇、建筑等,进行整体保护与科学利用,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挖掘红色文化、长江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青铜编钟文化、武当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社区防疫依然不可松懈。《规划》明确提出,为增强城市安全韧性,除防洪排涝设施、海绵城市建设、应急救援场所、抗震防灾能力提升、建筑和房屋安全整治等方面外,还要探索住区防疫建设,设置社区入口健康检查与快递集中收取点,优化楼栋入口空间组织,建设无接触智能电梯,配置屋顶防疫花园;在室内设置玄关入口病毒消杀区域,加强卫生间消杀,配置病毒隔离窗户。在有条件的新建小区和部分老旧小区,开展防疫住宅和防疫小区试点工作,推进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