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11县试点"稻虾憨"新模式 一水三收亩均增收超千元
今日热点:
湖北省11县试点“稻虾憨”新模式
“一水三收”亩均增收超千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尹恒
“经测产,11个县(市)合作社按‘稻虾憨’新模式生产,亩产水稻1050-1360斤;大规格小龙虾100-200斤;土憨巴15-25斤;每亩新增纯收入1000元以上。”11月17日,省农业发展中心组织农业和水产专家对11个县“稻虾憨”新模式测产验收,结果表明增收效果明显。
![]() |
土憨巴学名中华沙塘鳢,是长江禁捕后我省重点驯化的6条长江野生鱼之一。为了解决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后百姓吃江鲜的需求,我省发挥中科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省水科所的科研优势,成功繁育驯化出中华沙塘鳢(俗称土憨巴)、铜鱼(俗称金鳅)、长吻鮠(俗称江团)、长春鳊(俗称草鳊)、大鳍鳠(俗称江鼠)、长颌鲚(俗称长江刀鱼)等6种长江野生鱼,开始人工繁殖。
一田两用,一水三收。2020年武汉市新洲区率先开展“稻虾憨”生产模式。在武汉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当年试行“稻虾憨”新模式农民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在虾稻共作模式中加入土憨巴参与循环,可以使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到最少。土憨巴对化肥农药非常敏感,一用就死。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小龙虾全是大虾,小虾苗被土憨巴吃掉了。”武汉市农科院研究员李波说,循环链拉长后,出产的稻谷更绿色天然,小龙虾规格更大,土憨巴在许多地方卖到80元一斤。
武汉周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保国说:公司200亩水面,其中60亩是“稻虾憨”模式,结果这些新模式产出的小龙虾个头明显大些,稻米也好吃一些。
明年,省农业发展中心将在全省更多县推广此种新的种养模式,“确保农民在虾稻轮作的基础上亩均再增收800元以上。”省农业发展中心二级巡视员张汉中说。
背景链接
驯化繁育长江野生鱼
满足群众“吃鱼廉”“吃鱼鲜”
湖北是水产大省,水产品产量连续24年居全国第一,国人餐桌上每7条鱼就有1条产自湖北。然而,湖北省的渔业养殖长期依靠四大家鱼,产量大利润并不高。
“繁育驯化长江野生鱼是推动湖北省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机遇。”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黄国雄说,长江禁渔之后,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执法,把禁字做好,另一方面还要搞好科研与生产,满足人民群众吃江鲜的需求。这项工作做好了,将会给全省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目前,我省已成功繁育出长吻鮠(又称江团)并开始了大规模养殖。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场长宋信华说,随着饲养技术成熟,各地饲养面积增长迅速,每斤长吻鮠的价格已从100多元跌到了20多元,更多的普通百姓吃得起这种美味江鲜。水科院长江所繁育的铜鱼、省水生所繁育的长春鳊都已经在规模化繁育。11月21日,记者从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获悉,我省已成功繁育出长江刀鱼并在黄冈和武汉多个养殖场开始人工养殖。
明后年,我省驯化繁育的6种长江野生鱼将会逐步走上百姓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