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化 > 正文

湖北咸丰:唱“活”地方剧团 深耕土家文化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13日 15:16 来源:中新网湖北

  中新网湖北新闻1月13日电 (杜迪纳)1月1日晚,2022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央视一套登场。

  在这个代表着我国戏曲演出最高水准的舞台上,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演的南剧《唐崖土司夫人》女儿会片段精彩亮相,古老南剧焕发出耀眼光彩。

《唐崖土司夫人》剧照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唐崖土司夫人》剧照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而这也是作为湖北唯一入选戏曲,湖北地方戏曲、稀有剧种南剧,有史以来首次亮相央视新年戏曲晚会。

  “能够参加这么大的活动,对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是很好的保护和推介。”在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李爱民看来,南剧荣登央视舞台,对于这个具有300年历史的湖北少数民族稀有剧种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文化咸丰建设一大成果。

  经年磨砺 打造非遗传统经典大戏

  当晚20时31分,电视荧屏上唱起了南剧腔。“年年岁岁女儿会,情哥相约找阿妹。一日相会百年好,花好月圆比翼飞……”舞台上,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戏曲演员们优美潇洒的身段、高亢而有韵律的唱腔、朗朗上口的对白、鲜活生动的表演,为全国观众展现了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的特殊魅力。

  “期待,紧张,激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沉浸在这种心情之中。”回看自己在台上的表演,土司夫人田氏的扮演者杨理理依然十分激动。

  据介绍,《唐崖土司夫人》是一部依托世遗唐崖土司城址厚重历史,以土家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主要讲述唐崖土司内部关于土司都爷传位、土司招婿等情节,再现土司夫人田氏的开明、仁爱与智慧,赞颂了土家族的民族个性与胸怀。

  该剧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打造的经典戏之一,也是招牌戏,全长110分钟,此次在央视戏曲晚会上表演的片段为《女儿会》,其气氛活泼热闹,契合祥和喜庆的新年氛围。

  “作为我省唯一入选的戏曲,咸丰南剧参演规格最高的全国戏曲晚会,可以说创造了南剧的新辉煌。我们将不懈努力,打造好咸丰这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李爱民坦言,亮相新年戏曲晚会让他和中心其他成员更加坚定了对南剧的信心。

  2008年,鄂西恩施地区五大地方戏之一的南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包括唐崖土司城址在内的“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打磨一部非遗传统历史剧绝非易事。为创作《土司夫人》,将土家族历史发展中的独特风采展现出来,编剧颜惠1989年开始搜集和查阅了很多历史典籍,几易其稿,历时数年才得以完成。

  2015年唐崖土司城址申遗成功后,咸丰县要求重新打造这部大剧。从《土司夫人》到《唐崖土司夫人》,从单纯的历史剧到以南剧演绎的大型历史剧,剧本历经十多个版本,最终得到众人好评。

导演程和平在中心练功房对《唐崖土司夫人》演员们进行指导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导演程和平在中心练功房对《唐崖土司夫人》演员们进行指导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为了更好地呈现故事,剧情和表演都不断在改进。“我们一边排,一边改,一边演,力求把最好的版本呈现给大家。”李爱民经常奔波求教专家,并请来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京剧名家导演程和平指导。排练时,程和平不停穿梭在各个演员的身边,小到演员手势的幅度、眼神的传递,大到灯光和舞美的安排,他都一丝不苟。

  为了演绎与自己实际年龄不符的土司夫人田氏形象,湖北省戏剧牡丹花奖获得者杨理理每天都对着镜子练习,揣摩土司夫人的内心,忙的时候,常常晚上12点多才回家。

  一台南剧,历经多年的精细打磨,最终脱颖而出。2019年4月,《唐崖土司夫人》参加了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演出活动。同年7月,参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2020年2月,《唐崖土司夫人》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2021年,《唐崖土司夫人》再次脱颖而出,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借助唐崖土司城址申遗的东风,《唐崖土司夫人》走出大山,实现了老一辈南剧人“过长江、跨黄河”的夙愿,圆了几代南剧人的梦想。

  坚守传承 濒危剧团追梦大舞台

  南剧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也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珍稀濒危戏曲剧种。据史料记载,南剧是在鄂西地域多元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的历史背景下,土家族文化、巴文化、汉文化长期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的戏剧。

  1954年,咸丰县南剧团成立,2012年改名为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两个南剧专业院团之一。

剧团送戏下乡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资料图:剧团送戏下乡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20世纪50年代,咸丰县南剧团排演了100余部传统南剧,演遍了川黔湘鄂边区30多个县。1956年2月,咸丰县南剧演员夏福千赴省城参加戏剧会演,一曲《八义图》让南剧名声大噪。当时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评价南剧“文戏武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可则称其“唱腔高亢强烈,犹如深山峡谷之音”。

  1990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李爱民到咸丰县南剧团从事演员工作,自此与南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忆走过的32年,他直言南剧就是他的生命。

  李爱民介绍,咸丰县南剧团在20世纪70年代末有过辉煌的历史,“每场演出可谓人山人海,演出票一票难求。而当时的剧团人强马壮,编制大概有70个左右,这个数字对于地方剧团来说非常庞大了。”但到了90年代,南剧与大多戏曲剧种一样,出现青黄不接断代现象,人才也流失严重,一度面临“垮”的危机。“年轻人几乎没有了,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大量演员选择各奔前程。”

  正当南剧最不景气的时候,李爱民投身了南剧,选择坚守传承。为了生存,在湖北省艺术学校学过声乐、舞蹈的他,一边表演南剧,一边“到处下剧院、歌舞厅,给人跳舞唱歌。”

剧团送戏下乡情景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资料图:剧团送戏下乡情景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每次和同事下乡表演南剧时,村里柏油路极少,都是难走的土路。车子开不进去,他们便扛着几十公斤重的道具和行李步行进村,跨河穿山。当时农村没有招待所,他们就自带行军床,白天在舞台上演出,晚上睡在舞台上。

  好风凭借力!“现在的南剧遇到了最好的时代。”作为第十一代南剧传承人的李爱民说,2005年,在咸丰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剧团开始创办南剧中专班,之后的2006年、2009年又接连办了培训班。2014年,又跟湖北省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了南剧艺术班。2021年,招收28个学生送到黄冈艺校进行委培,每位学生每年2万左右的学费均由县政府承担。“我们中心现在有60多名演员,年轻演员就有40名,占了一大半。仅每年送戏下基层、进校园演出就有200场左右。”

  地方剧团要想突围,除了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不断培养人才外,还要“走出去”。“只有多出去走走,多请专家批评指正,找到与其他高水平剧团之间的差距所在,拓宽成员们的艺术视野,才能提升表演水平。”

  在李爱民的带领下,咸丰南剧保护传承中心2015年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第六届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1年被中宣部文艺局命名为“学党史、为民办实事示范点”。该中心创作演出的100余个大小剧目中,有5个获国家级奖励,12个在省级获奖、40余个在州级获奖。新编南剧《绣花情缘》获“全国第六届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入选剧目奖”,大型南剧《女儿寨》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银奖”。2019年、2021年,《唐崖土司夫人》作为湖北省唯一剧目,参加了全国第五、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得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剧目创新奖。

  以剧为媒 推介展示土家族文化

  作为时代生活的反映,戏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发挥南剧的文化载体作用,将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摆手舞、地盘子、八宝铜铃、草把龙、土家锣鼓、唢呐等土家族元素融入南剧,从而把南剧打造成推介和展示土家族文化的纽带,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和保护中心进行着有益尝试。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视听享受,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致力于本土题材作品的发展创新,在服饰装扮、音乐唱腔和歌舞上不断进行改良改进。”在李爱民看来,南剧要想大放光彩,就要在创造性、突破性、创新性上下功夫,达到半台歌曲半台戏,这样观众才会叫好,剧目才会叫座。

  为遵循土家族地域性传统服饰形制特性,依照“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眼光, 让优秀文化重回现代人的视野, 推动现代人文社会发展”要求, 赋予唐崖土司城址传统人物服饰形象新的时代内涵,《唐崖土司夫人》的演员们身上服饰一改之前鲜亮色泽,采用土布、棉麻、真丝面料,色彩也以土黄、普兰、深红等厚重颜色为基调,从而展现无华而淳厚的美。不仅如此,在细小装饰上也格外讲究,比如采用老银打造的项圈,以便更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舞美设计上,该剧将鲜明的本土传统、民族风格和唐崖土司城址的“复盘”元素结合,不仅使舞台纯净朴素,而且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视觉美感。

南剧《宗归家训》剧照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南剧《宗归家训》剧照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整理挖掘复排传统剧目,赋予其新生命和时代元素。从南剧传统剧目中寻根探脉,发掘剧种独有的遗传密码,请国家级传承人杨道运复排传统剧目《御河桥》《活捉三郎》《武松打店》等20多个;创作新剧,请编剧颜惠创作贴近时代主题小戏《一双绣花鞋》《绣花情缘》《金竹背篓情悠悠》《宗规家训》等进行戏曲进乡村演出,让南剧艺术与时俱进,把咸丰南剧从“后卫”推向“前锋”。

  值得称道的是南剧《女儿寨》。该剧以地方土司制度统治下的时局更替为历史背景,以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为主题,获湖北省首届文艺会演特别贡献奖。该剧在探索舞台表演形式、诠释人物形象方面可谓是一大进步。作品表现了女孩子的智勇双全、刚柔并济、大智大勇、不但有身为女性的特质,还有英武之气,充满了进取精神,这个人物精神的塑造,到今天仍能引起观众的思索和共鸣。

  李爱民认为,对于历史故事的改编,应该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再现经典,适当取舍,挖掘经典中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从而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慰藉。

  为了传承南剧,延续土家族文化,该县还通过“戏曲进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在校园内开展戏曲知识讲座、教唱戏曲经典唱段、课间播放戏曲唱段、成立戏曲兴趣小组等方式,以点带面。成立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进校园小分队,每周二下午到朝阳寺、黄金洞中小学开展辅导培训讲座,让戏曲传承“从娃娃抓起”。这一举措,不失为有益尝试。

  怎样将厚重的南剧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李爱民表示,将以被中宣部文艺局2021年命名为“学党史、为民办实事示范点”为契机,力争创建好的剧目,申报全国“五个一”工程;以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为底蕴,请专家编写剧本,推介宣传咸丰南剧;在后备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选派演员到中戏、上戏进行系统学习;积极搭建平台,推广土司文化。

  “南剧是老祖宗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一代一代地把南剧事业传承下去。”李爱民说。如何让南剧焕发青春,不断在国家级、国际平台上闪耀光彩,今后的路还很长。(完)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南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