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各地 > 正文

武汉市江夏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千亿元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4日 09:55 来源:中新网湖北
柳斌 摄

  中新网湖北新闻2月24日电  (熊利兵 王夫之 田勇)武汉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市江夏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10.23亿元,这也是该区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关口,正式迈入经济总量“千亿俱乐部”。

  千亿之路跌宕起伏

  武汉市江夏区地处该市南部,北与洪山区接壤,南与咸宁市咸安区、嘉鱼县相连,东临鄂州市、大冶市,西与蔡甸区、汉南区隔江相望,有“武汉南大门”之称。2008年至2018年,江夏连续11年位列湖北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之首,曾连续2年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区。

金口汽车城 柳斌 摄
金口汽车城 (柳斌 摄

  “站上千亿元的新起点,不仅一组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一部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奋斗史。”武汉市江夏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局长熊吉辉介绍,2018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6.15亿元,比2017年增加135.17亿元,距离千亿城区目标似乎触手可及。

  数据显示,该区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48.8亿元,与千亿关口失之交臂。熊吉辉称,这主要是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之初,与江夏区达成统计数据“一分两计”协议,江夏区历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包含东湖高新区托管区域数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核减了这一部分。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之下,江夏区经济总量不升反降,仅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2.04亿元,比2019年还降低104亿元,再一次倒在了冲刺千亿元的路上。

通用码头 柳斌 摄
通用码头(柳斌 摄)  

  2021年,江夏区再度吹响“冲刺千亿城区、重返县域经济榜首”的奋进号角。当年8月,当全区上下锚定目标奋力拼搏之时,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再袭江夏,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验,全区上下顶住压力、负重前行、迎难而上,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以“9天清零”的速度再次赢得“江夏保卫战”,书写了“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江夏风采。

  年终盘点,江夏人拼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0.23亿元,至此千亿级目标的实现,同比增长14.0%,增速居全市新城区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1.71亿元,同比增长8.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3.58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4.95亿元,同比增长11.7%,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千亿之门如此打开

  武汉市江夏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GDP从2020年的842.04亿元达到2021年的1010.23亿元,短短一年时间增长168.19亿元,跑出了疫后重振的加速度,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常态甚至超预期增长,主要源于该区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江夏经济开发区 柳斌 摄
江夏经济开发区 (柳斌 摄

  一是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突出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招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发展,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48个、30亿元项目9个、世界500强项目15个,智造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海康威视、永旺梦乐城、中关村信息谷等一批重大项目入驻,规上工业企业数由2016年的265户增长至2020年的290户。2021年全年完成固投560亿元、工投212亿元。

  二是主动融入全市大健康产业规划。按照“国家战略、湖北贡献、市级项目、江夏担当”的战略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统筹做好项目招商,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产业基地,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聚集。

腾讯空间(柳斌 摄)
腾讯空间(柳斌 摄)

  三是创新实力逐步提升。湖北7大实验室江夏占有一席,武汉生物所10亿剂疫苗二期扩产能项目,仅用86天建成投产,再现“江夏速度”,腾讯武汉研发中心等245家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累计打造众创空间54万平方米,科技创新指数在全省县域中稳居第一。全年新登记企业10600户,较2020年同期增长近三倍。

  四是优化服务“软环境”,提升发展“硬实力”,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疫后重振政策措施,发放助企贷款40.8亿元,落实技改、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1.49亿元,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五彩江夏客厅 (柳斌 摄)
五彩江夏客厅 (柳斌 摄)

  五是紧盯“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107项高频政务事项实现“一事联办”,300余事项实现自助办,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等等。

  如今,江夏三次产业占比优化为11.1:39.9:49,逐步改变了“二产独秀”的局面,形成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新格局,实现由“一车独秀”向“一车一苗一网”多轮驱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的韧性及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作为一个新江夏人,感觉这几年江夏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家门口新建了学校,开通了地铁,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江夏市民罗晓钦说,从这些事关百姓的好消息,看得出江夏发展越来越好,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

中央大公园 (王运良摄)
中央大公园 (王运良摄)

  武汉市江夏区相关负责人称,该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虽然充满艰辛,也不断遭遇着各种挑战,但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的理念却从未动摇。

  除经济总量跨过千亿元外,江夏区近年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县域首位。这意味着政府有更多的财力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安山湿地 (柳斌 摄)
安山湿地公园  (柳斌 摄)

  江夏区近年来的“民生账单”,也见证着百姓持续攀升的幸福指数。过去5年间,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增长23%;先后投入103亿元发展教育事业,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0余所,增加学位3.6万个,补充教师2000余名,全面完成34所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在全市率先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居全市前列,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养老床位比五年前将近翻了一番,24小时便民服务实现区街全覆盖;先后投资340多亿元完成700余个城建项目,地铁2号、7号、8号线先后开通,江夏迈入“地铁时代”……

  医疗是民生之需。江夏云景山医院、区人民医院南楼、中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先后完工,省级“五化”村卫生室全面覆盖,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先后获评三级医院,荣获“全国中医药先进区”等殊荣。

安山樱花园 (舒运平 摄)
安山樱花园 (舒运平 摄)

  良好生态环境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江夏区坚持“生态立区”的首位战略,5年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长江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清水入江”工程、“三非三网”整治、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攻坚治理、灵山矿区连片修复复垦等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举措,给老百姓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

  伴随着GDP的不断增长,5年来,江夏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9174元和17972元,增长到38265元和23903元,年均分别增长9.4%和9.5%,全区4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2年,是江夏区撤县设区的第27个年头。“打开千亿大门,未来会有更多的‘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任务依然艰巨。”江夏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纸坊全景 (柳斌 摄)
纸坊全景 (柳斌 摄)

  去年召开的江夏区第六次党代会找准了未来发展“坐标系”,明确了发展“线路图”:未来五年,确保全区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力争2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30强行列,达到全国县域经济50强水平,打造全国创新发展先行区、全省县域经济龙头区;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区、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标杆区;打造市民寻找“乡愁”的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标识地;打造武汉乃至全省县域当中收入水平最高、消费实力最强、安全保障最好、幸福指数最高的魅力之区。

  此外,江夏区还提出,要深入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创新活区、文化名区、共富强区”战略,大力推进“五谷共建”,奋力建设“富强江夏、和谐江夏、美丽江夏、活力江夏、幸福江夏”,勇于代表湖北主动参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为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编辑:裴春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