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社会新闻
专家建议为中华鲟提供从江到海的“大保护圈”
长江日报
2022年04月08日 09:10
2022年04月08日 09:10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专家建议实施海洋保种工程 为中华鲟提供从江到海的“大保护圈”

  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 杨丝涵)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7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呼吁,中华鲟保护要“破圈”,从“长江大保护”的全域视野,将中华鲟的保护区域由长江延伸至近海(中华鲟长年生活觅食之地),保护力量从专业机构扩展至社会公众,共撑一柄更大更有力的“保护伞”。

  ■ 中华鲟保护需要放眼向“洋”

  持续研究38年中华鲟,危起伟对“这条鱼”充满感情。他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中华鲟只在“一头一尾”(仔鱼期和繁殖期)在长江生活,其余90%时间都在海洋中。而现已开展的有关中华鲟研究、保护与养殖,都是在淡水环境中进行。中华鲟在海水和河口环境中的摄食规律、生长过程等尚不清楚。因此,中华鲟的保护要放眼向“洋”。

  他建议,从“长江大保护”的全域视野,将中华鲟的保护区域由长江延伸至近海(中华鲟长年生活觅食之地)。将上游的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保护产卵地为目标)、下游的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保护索饵场为目标),参照或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

  同时,《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已提出“陆—海—陆”接力保种计划,以人工辅助的方式帮助中华鲟完成“淡水—海水—淡水”的洄游过程,以满足中华鲟不同生活史时期的生长和发育需求;下一步,需要论证在东海区建设大型海洋养殖平台、海湾围栏、海洋养殖工船等……实施海洋保种工程,是中华鲟物种保护成败的关键。

  ■ 建设人工模拟中华鲟自然产卵场

  危起伟建议,将中华鲟物种保护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抓手之一,在中华鲟、江豚的“伞护”下,一批珍稀特有鱼类一起得到全面保护,受损长江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健康,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回升到良好水平。

  历史上,长江中游江段是中华鲟繁殖群体产卵前的重要越冬场之一,部分中华鲟在该江段越冬并完成性腺发育的关键低温过程。

  他说,可以在长江中游修复生境、建设几个“关键栖息地”,供中华鲟作为产卵地、索饵场和产前栖息地。也可选择合适的夹江位置,作为它们的半自然栖息地以及人工种群的野化驯养之地。

  比如,结合发展与保护,借力“荆通道”荆汉生态水道建设,利用荆江的分流河道虎渡河、松滋河、东荆河,建设人工模拟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给中华鲟提供一个“旁通道”的自然繁育场所。

  武汉天兴洲的外形,本身就如同一只微笑的江豚;其左支江段(北岸)的岸线曲折,沿岸滩涂和浅滩水域拥有比较好的生境;滠水、府澴河汇入长江处,水下形成湍流,带来多种饵食,各种鱼类很喜欢这样的水环境。

  因此,危起伟很希望打造天兴洲“鲟豚湾”,把“观鱼”做成一道风景。同时,又给中华鲟、江豚等长江特有珍稀物种提供一个“栖息保护区”;还能丰富市民生活,通过“观鱼”引导公众参与共同保护行动,带动休闲旅游产业,打造一张武汉的生态保护新名片。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