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武汉开发区
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大联手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湖北
2022年05月23日 15:16
2022年05月23日 15:16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23日电  (李金友)5月18日,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共建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协议,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同时揭牌。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由武汉经开区、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今年1月签约。研究院由武汉经开区举办,委托华中科技大学运营,目前正在根据入驻项目对园区厂房进行深化设计、改造,力争尽快运营。

  “华中科技大学院士、专家教授的一批科研成果就会陆续入驻研究院进行中试熟化。”5月21日,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认为,研究院不仅是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携手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学研产用协同发展结下的硕果,更将成为校地联手建设中试基地、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的“车谷样板”。

  校地携手,助推科研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中试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专业中试基地。

  李江华认为,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校地携手推动产学研用深入融合,打造中试平台、建设中试基地,是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经开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而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将以未来技术项目为基础,聚焦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建设成为示范性中试基地和技术转移机构,把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平台和工程中心向研究院延伸,产生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培育孵化一批高质量企业,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据介绍,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要经过实验室阶段、工程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

  “工程化阶段,也是大家通常说的中试阶段,投资大、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高校不宜做、企业不愿做。”李江华介绍,这个阶段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道壕沟,也被称为“死亡之谷”,很多科研成果没能走向市场,就是因为没有闯过这一关,“车谷建设中试基地,就是要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优势学科,华中大科研成果将入驻转化

  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聚焦“中国车谷”中心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设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武汉经开区将围绕产业发展建设创新平台,“做新产业、新赛道的创新服务中心”,聚焦下一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创新需求,导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质学术资源、科研资源和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推动学研产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未来五年,武汉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内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双一流”优势学科,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武汉经开区的产业和科技创新需求,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双一流’优势学科相吻合,共建中试转移平台,可以实现紧密对接。”

  李江华说,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技术研究院,立足于打造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化中试平台,建设中试基地和产业孵化器,可以让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更快产业化,还会助推经开区构建更高能级科技创新体系,让创新链精准对接产业链,支撑车谷高质量创新发展。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位于军山科技园,其中科研办公场地1万平方米,中试基地及孵化园区3万平方米,配套公寓100套。

  “据我所知,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全国并不多见,有望创下‘全国之最’。”李江华介绍说,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将结合经开区的产业需求,从华中科技大学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中优中选优,遴选科研成果入驻转化、孵化。

  “研究院的愿景是打造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中试基地。”李江华表示,“我们希望在中试基地的建设中,探索一套以中试熟化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且能够在全国进行示范和推广”。(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