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24日电 (江珊)当一个植物学家和他的团队遇上美丽的非洲大陆,会上演怎样的故事?
5月21日是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研究员为公众开讲神秘的非洲植物。他讲述了中非科学家携手并肩,通过科技合作,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鼓与呼。
非洲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包括资源植物以及近缘分类群在内的各类植物资源约4万种,以能源植物、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最为突出。仅分布在热带非洲地区的2.8万种植物中就有约8000种资源植物。非洲资源植物与中国资源植物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非洲是人类植物的宝库,也是植物学者心中的宝地。”自从1996年结缘非洲,王青锋就多次奔赴在逐梦非洲的路上。
![]() |
被非洲人民誉为“生命之树”的猴面包树、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的百岁兰、让非洲人拥有一口大白牙的乌干达十数樟、被誉为世界最富贵华丽鲜花的乞力马扎罗帝王花……说到非洲植物,王青锋如数家珍。他结合自己的科考经历带领大家遨游万里之外的非洲,让公众打破地理隔阂,共同陶醉于大自然之美。
20多年来,王青锋和他的团队用70余次的联合科考丈量非洲,足迹遍布了非洲的十多个国家及地区,发现了将近20个新物种。
“科学考察不仅仅总是充满愉悦,也有艰辛和痛苦。”王青锋介绍,科研人员在非洲进行野外科考,遇到过车被野象掀翻、食物被狒狒吃掉、蜱虫侵扰等各种状况,甚至还有黑曼巴蛇从脚上爬过的惊险经历。
但是,面对困难,科研人员也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野外考察弹尽粮绝,就地抓点儿鱼充当食粮。”“发现新物种,会和当地人一起载歌载舞一下”。
王青锋说,自然界也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回报,“有一次我们在荒无人烟、极度干旱的荒漠上科考,突然有一株高似大树的芦荟出现,我们非常激动,这么大的芦荟我们也是第一次见。”
科学研究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纸上谈兵,王青锋向青少年们强调:“我们在非洲科考中看到的一些植物也打破了我们之前的认知。可见做科研一定要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他鼓励青少年要永葆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为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保护绿色地球做出贡献。(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