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推广
襄阳供电公司员工折桂全省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
中新网湖北
2022年05月31日 17:32
2022年05月31日 17:32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邹一听’,请你到我们这儿听一听!”每次听人这样称呼,邹松都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带着徒弟们到现场去“听”。长期在户外背着探测仪器,让邹松看起来黑瘦、微微驼背,眼里有藏不住的沉稳和自信。

  邹松是襄阳供电公司樊城供电中心配网抢修班工作人员。“听”,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特长,是查找入地电力电缆问题故障点的重要一环。

  1991年邹松上班,干过变电、继电保护、二次、电气试验……稳扎稳打,没过几年就当上了电气试验班班长,接触到了电缆,开始了修炼成“邹一听”的漫漫长路。

  原来,电能输送和分配只有架空线路一种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架空走廊日趋紧张,随之出现了地下电缆输电。虽然地下电缆占地少、触电可能性小、有利于美化城市、具有保密性,但电缆入地后也有故障难测寻、难修复的弊端。

  1996年,襄阳际华3542纺织厂曾发生过一次线路故障,现场很快更改了运行方式恢复了正常供电。但时任厂长是个“较真”的人,想彻底解决问题,便邀请供电公司到场查找电缆故障。当时整个中国对电力电缆故障探测分析的经验还不够深厚,入地电缆线发生故障,一般采用的是“笨办法”——“二分法”——将故障线路一分为二、从中间破开,分别检测两段线路,排除确定有问题的半段后,将其继续“二分”,不断破线路、分段、缩小范围,直到将故障电缆范围缩小到50米以内就不再“分”、直接更换一段,重新连接整条线路。3542厂的故障电缆总长一两公里,如果采用“二分法”,还需要开挖至少一半的路,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

  当时只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刚刚引进国外技术生产了一套探测设备,配合我们现在仍沿用的“雷达法”探测故障。在3542厂厂长的强烈要求下,邹松每天下午和同事拖着笨重的设备到3542厂“报到”,尝试用“雷达法”探测,直至每晚九、十点。

  “雷达法”探测故障点有几个关键步骤。在判断故障性质后,工作人员要使用设备,借助低压脉冲绘制出波形图,从图中估测出测试端到故障点大概的距离。波形图形似心电图,但波动千变万化、毫无规律,只能“粗测”,因为电缆埋设并不是一条直线,仪器读出的距离和实际不会完全一致。划出大概范围后,需要工作人员、实地探测入地电缆轨迹,再利用设备仔细听故障点放电声音,确定开挖位置。

  由于90年代,电缆入地还很少,整个襄阳地区每年发生入地电缆故障最多一两次。光是组合庞大、老旧的设备就很困难,加上国内经验不足、实际操作机会少,想自学也找不到相关资料,邹松感觉自己运用“雷达法”“还没摸到窍门”。

  在为3542厂探测电缆故障点期间,邹松的几乎是咬着牙过的,他建议厂长采用“二分法”,但厂长坚信邹松能用“雷达法”破解难题,“逼”他坚持了整整半个月,终于成功找到了故障点。

  回想当时的心情,邹松说也没有太多喜悦,被折磨得“只想把设备甩得远远的”。

  直到1998年的一次故障,让邹松对电缆故障探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那一年,位于襄阳市最繁华心脏的人民广场旁,襄阳供电公司第一次推进电缆入地的110千伏广场变电站投入运行。没过多久,在夏季高温还没褪去的9月,广75整条线路跳闸。那时电力系统还不像如今“手拉手”环网可靠运行,广75是单馈线,停电就意味着中心城区有大片的居民、商户在炎热中度过。几次巡线,工作人员们都未发现明显外破点,说明故障深埋在地下。

  邹松和同事们花了3天时间,毫无进展;又邀请生产设备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六七十岁的老教授到襄阳一起探测,多花了2天时间,才一起摸索着,确定了故障点。5天探测加2小时抢修后,广75沿线才重新亮了起来。

  “探,整整5天,修,才不到2小时,”当时的尴尬心情邹松依然记忆犹新,“心态一下子变了——想学习、想积累——我们在供电公司上班,咋能允许这样大面积停电的事儿发生第二次?”

  2007年,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开办“电缆集训班”。邹松知道,机会来了。

  他拼命补充专业知识,在武汉参加了长达半年的理论和实操培训、选拔,和其他3位学员代表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参加2008年第六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让邹松一战成名,他开始接受十堰、荆州、神农架等地市和襄阳地区各县市单位的邀请,一边检验学习成果,一边积累实操经验。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邹松从未停止的自我修炼,他已经能在千奇百怪的波形图中,迅速探测出电缆线路总长度,粗测测试端到故障点的距离;并使用管线测试仪摸清线路轨迹,去聆听故障点放电的微弱信号。放电声音可能断断续续,微弱到像针掉在地上;有时电缆深埋在水中,只发出极小极细的水泡声——邹松已经能在市中心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商业街,准确分辨出异样的声音、圈出开挖位置。他定位故障点所需时间,已经由刚开始的几个星期,到2008年的半天左右,再到如今的一个半小时。他积极开展“传帮带”,手把手教出了一批徒弟,让襄阳各县市区在遇到入地电缆故障时,都能独立开展问题排查。

  20余年过去,邹松的蜕变,同事们有目共睹——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地下电缆发生故障,邹松都能带着仪器、用一双敏感的耳朵迅速判断故障位置,精准定位故障点,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邹一听”。

  今年,邹松报名参加了在湖北省“工友杯”首届“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3月以来,凭着这身“绝活”,邹松以3.5万的网络票数稳票选排行榜第一名。5月26日的决赛现场,在5段模拟入地的10米电缆中,邹松头戴耳机、身背监听器、手握探测仪,快速找到了现场临时设置的电缆故障点,用油性笔在箱子上打了一个圈,和评委在台上临时预设的故障点一致,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与喝彩,最终以网络票选和现场展示的绝对优势,获得了“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基础产业类一等奖。(梅雪)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