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辉煌十年 宜都巨变
三峡日报
2022年09月13日 10:06
2022年09月13日 10:06 来源:三峡日报
分享到:
数说宜都十年
数说宜都十年

  长江浩荡,清江俊美。两江交汇处,古城宜都雄姿勃发,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宜都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区域合作开创新局,“两江明珠”焕发新的光彩。

宜都斥资近2亿元,全面拆除域内清江库区养殖网箱,清江水质大为好转,美丽风光重现。 三峡日报通讯员 程国毅 摄
宜都斥资近2亿元,全面拆除域内清江库区养殖网箱,清江水质大为好转,美丽风光重现。 三峡日报通讯员 程国毅 摄

  一座园区承载的绿色追求

  金秋时节,宜都化工园车辆穿梭、机器轰鸣。

  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三嗪酮类”高端紫外线吸收剂生产线已建成投产,订单已排到明年1月,将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华阳化工是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企业,也是第一家搬迁入园企业。公司董事长徐明华介绍,为做到节能减排,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高标准修建污水处理系统,工业废水全部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园区三板湖污水处理厂。

  占地面积49.68平方公里的宜都化工园于2018年8月开工建设,是湖北省首批合格化工园区、全国第五批绿色园区,也是承载宜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园区之一。宜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竹介绍,园区已吸引大批成长型、实力型、科技型企业落户,建成规上企业30家,在建项目43个。

  在园区,还形成了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系统。华阳化工生产所需的硫酸,正是一墙之隔的华昊新材料生产钡盐的副产品;正在建设的容汇锂电项目,所产生的硫酸钡是华昊新材料钡盐生产原材料;泰山石膏每年可为园区处理磷石膏40万吨……

  为打造绿色园区,园区引进的宜昌七朵云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年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规模达9.1万吨,成为园区工业废物处理的“净化器”。

  瞄准电池新能源发展“风口”,由传统磷化工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也是园区绿色发展的一项有益探索。园区先后引进容汇锂电新材料、兴发集团磷酸铁锂、新洋丰磷酸精制等锂电池项目,锂电池产业链正加速“聚变”,形成闭环。

  宜都化工园是宜都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创新发展的缩影。如今,宜都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6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并拥有磷酸奥司他韦(可威)、紫外线吸引剂等6个全球最大的产品生产基地。

近日,宜都市青林休闲旅游区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周星亮 摄
近日,宜都市青林休闲旅游区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周星亮 摄

  一条大道彰显的城市取向

  9月10日,中秋佳节。三立路桥公司江城大道项目部负责人郭尖正在现场指挥摊铺机、压路机进行主油层铺装作业。

  宜都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江雪峰介绍,为确保江城大道9月20日建成通车,该局所属中路公司、三立路桥公司放弃休假,整合人员和机械设备,全力以赴抢进度。目前江城大道总体形象进度完成97%。

  江城大道是宜昌中心城区“四纵五横”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至喜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伍家岗长江大桥和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形成长江南岸快速路系统骨架。

  对宜都而言,江城大道打开了宜都进入宜昌主城区半小时经济圈的大门。江城大道建成通车后,从宜都城区到宜昌万达广场,仅需40分钟。

  事实上,宜都围绕江城大道谋划的更多。在最新版的宜都交通“壮筋骨”项目规划图上,可以看到一条新的快速路:从宜都市中心出发,经渔洋河桥坝一体,过清江三桥,沿S254红花套绕镇公路,对接江城大道。“这条快速路到万达广场仅需30分钟。”江雪峰说,这条快速路还与即将建成的宜都至枝城的双城路对接,形成“宜昌—宜都—松滋”沿江大通道,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意义更是非比寻常。

  一系列交通“壮筋骨”项目背后,是宜都对未来城市发展取向的提前布局。

  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夏明海介绍,宜都作为东部未来城协同区,目前已拥有3座长江大桥,红花套过江通道、枝城长江大桥新建也已启动前期工作,凭借多处过江通道,宜都将深度融入宜昌东部未来城。

王家畈镇大风口生态茶园。三峡日报通讯员 望作信 摄
王家畈镇大风口生态茶园。三峡日报通讯员 望作信 摄

  一条巷陌折射的民生关怀

  “老巷子终于不再‘肠梗阻’了。”近日,位于陆城街道胜利路北段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改造后的沥青路宽8米,人行道宽3米,做到人车分流,电线、网线全部入地,焕然一新的街道引得居民纷纷点赞。

  今年,宜都针对老城区背街小巷环境差、道路乱、违章建筑多、停车难等现状,着力推进背街小巷治理工程,计划整治背街小巷60条,目前正按计划推进。

  推进背街小巷整治是宜都坚持民生情怀,让发展普惠于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都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让人民群众畅享发展红利。

  在城市,引入全国首个县域第四代万达广场,满足居民一站式购物需求;推出“车共体+”方案,解决城市停车难;高标准建设妇幼保健医院,全力推进宜都一医院、中医院提档升级,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在农村,水泥道路通村到户,家家户户住上新房,医疗卫生实现全域覆盖,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医有所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宜都,各项民生实事件件有回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今年,宜都紧密围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目标,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让“创典”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助推器”,为宜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宜都市民活动中心。三峡日报通讯员 程国毅 摄
宜都市民活动中心。三峡日报通讯员 程国毅 摄

  一个圈群锚定的区域定位

  8月23日,首届中国(湖北)县域经济高峰论坛在宜都市举行。在这场由经济日报社、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论坛上,来自省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从“强县工程”的顶层设计、基层实践、学术理论、技术前沿等维度进行了深度研讨。

  此次论坛上,荆门市东宝区与当阳、枝江、松滋、宜都五地联合发展《宜荆荆都市圈“当枝松东宜”区域发展合作倡议书》,倡导交通设施互联互通、重点产业互融共进、要素保障互利互惠、乡村振兴互助共兴、生态环境联保联治,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勇担引领县域经济更高质量、全面推进强县工程战略目标的历史责任,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力量。

  3月11日,同样是在宜都。当阳、枝江、松滋、宜都四地主要负责人共同签订“当枝松宜”百强县市聚集区协同发展联盟成立暨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宜昌市副市长、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当阳市委书记刘传钢,枝江市委书记余峰,松滋市委书记沈先武共同植下“当枝松宜”百强县市聚集区协同发展纪念树。

  时间回溯到2021年,宜都与松滋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5月25日,两地举办区域协同发展先行区第一次联席会议,计划在17个项目上开展合作;7月31日,宜都·松滋协同发展先行区首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松滋举行,两地集中开工项目51个;11月16,宜都·松滋协同发展先行区举行第二次联席会议,强调把协同发展先行区发展做出质效。

  从“松宜”到“当枝松宜”,再到“当枝松东宜”,宜都区域合作“朋友圈”不断“扩容”的背后,是宜都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精准定位和主动作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既是发展观,又是方法论。”谭建国说,宜都作为山区县市,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发展要素有限。只有主动融入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当好“头雁”,勇挑重担,争当“内核”,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才能真正为“挺进千亿五十强”集聚动能,助力宜昌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宜都力量。

  我眼中的十年

  从“浪里白条”到“水果大叔”

  ——渔民刘泽刚退隐“江湖”后的幸福生活

  一江清水、一片蓝天,推开窗就是草木葱茏的广场。但在儿时的记忆里,我的家乡并不是这般美丽。

  我叫刘泽刚,今年54岁,做梦都不曾想到,50岁那年,我竟摇身一变,从一个渔民变成了一家水果店的老板。

  我从小在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长大,我们村曾是宜昌市唯一一个专业渔村,家里往上数三代都以打鱼为生。我从父亲手中接过渔网,日出而捕,日入而息,在长江上捕鱼谋生计。就这样,在船上一漂就是30多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5月,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登了门,一进屋,她开门见山:“你们退捕上岸吧!”

  听完,我和老婆一阵沉默,不是没想过上岸。从2013年开始,我就发现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就连经常遇到的江豚也没了踪影。起早贪黑,空手而归是常事,收成全靠运气。加上长年漂泊江上,我患上了渔民的职业病——风湿,年纪大了,总在江上继续“漂泊”也不是个事。

  可上岸后,我们一分地没有,除了捕鱼,啥也不会,就业、吃饭这些难题咋解决?

  “洗脚上岸”的消息一经传开,村里炸开了锅,离开了这条日夜奔腾的江,大家的生计怎么维持?

  大伙儿对捕鱼仍抱有期待,可春梅书记说鱼肯定不能捕了,但大家的生活都能得到保障。

  她没说假话,很快,一项项好政策就来了,技能培训、转产就业、现金补贴……我积极响应号召,成了第一批退捕上岸的渔民。

  虽然每家每户退捕都有补贴,不过我闲不住,和家里人一合计,想开家水果店,春梅书记知道后,热心的帮我联系店面。在镇村两级的努力下,我的水果店开张了,这几年下来,收入比捕鱼还稳定,更关键的是少了提心吊胆的不安。

  大伙儿看我上岸后日子越过越好,都心动了。2020年8月,村里186条渔船、360个渔民全部上岸转产安置。曾经,和我同岁的王长春一聊起捕鱼的艰辛,他总是禁不住流泪。如今,他和媳妇一起到工厂上班,每月加在一起有6000多元工资,以前两口子一上岸就忙着织网补网,现在每天下班有空了,就到江边走走,打打牌,生活可甜了。

  村里还组建了公益性巡护队,曾经反对上岸的刘成奎成了巡护队员,协助渔政监察部门在长江上巡查,宣传禁渔。我笑老刘,从“打鱼哥”变成了“护鱼哥”。老刘说,咱们上岸后,江里的鱼多了起来,现在经常能瞧见江豚在江面上逐浪嬉戏。

  如今,江边再也没有了捕鱼的船影。春梅书记说,咱渔民上岸了,但根不能丢,得让我们的乡愁有寄托。

  2020年,村里建起了“渔民驿站”和陈列室。我们用过的渔船渔具、捕捞工具等物件一一摆了进去,祖辈传下来的,给大伙留个念想,也给后人讲讲渔村的沧桑巨变。

  现在每天收工回家,只要有空,我就会和大伙儿一起在江边走走,不光是为了散散心,更是为了见见欢快畅游的江豚。

  记者手记

  “美美与共”新宜都

  三峡门城地,楚蜀咽喉城。长江之滨,宜都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荆楚。

  这里,是产业投资的洼地。从一个长江边的小县城一跃成为闻名荆楚的全国百强县市,产业为宜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阳光与宜都的“双百之恋”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在宜都这片投资热土,东阳光不断书写新的传奇。宜都化工园高擎绿色发展理念,成功招引一批重量级化工企业入驻,为宜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这里,是基层治理的标杆。2015年,宜都就开始实施以党建引领,法治为纲、德治为领、自治为基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时光荏苒,“三治融合”为宜都带来了新气象。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全市推广,村规民约全面根治“人情风”,“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法制进村让农村清风拂面。

  这里,是文明城市的典范。2017年,宜都以全省第一、全国十四的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对文明城市创建的不懈追求,宜都从未止步,瞄准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新目标,40万宜都儿女加压奋进,让文明之花盛开两江大地。

  这里,是人民幸福的摇篮。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让人民群众畅享发展的红利,是历届宜都市委、市政府持之不懈的追求。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推进教育、医疗提档升级,全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山乡大地旧貌换新颜。

  坚持美美与共,缔造幸福之城。沐着新时代的春风,百强县市宜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紫荣 雷鹏程 方勇华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