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老河口做足“共同”文章 建设美好幸福家园
中新网湖北
2022年09月19日 17:41
2022年09月19日 17:41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19日电 (龚文杰)今年以来,老河口市袁冲乡夏诗荷雨村探索推行“七张清单”、自治管理等做法,广泛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先行先试、善作善成,打造吸引群众参与的共同缔造平台,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群众生活不断改善,让曾经的全省重点贫困村变为产业兴、群众富、环境好的省级美丽乡村,探索出一套幸福家园、共建共享的“老河口实践”经验。

  “七张清单”汇民智

  为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当地市委主要领导一线推进,组建实战化专班,将“办公桌”搬进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共同缔造活动精神、政策福利、未来目标,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探索制定了人员台账清单、产业发展清单、“两基”实施成果清单、民意需求清单、资源清单、社会组织人员清单、志愿者(义工)清单“七张清单”,通过线下“昼访夜谈”、线上“云走访”的形式,对169户541人精准“画像”,梳理各类技能人员、种养大户、在外成功人士等基本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畅通群众反映渠道,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房前屋后召开20余次共谋会,全方位、多层次收集169户群众对“两基”建设、参与自治等方面意见建议,归纳合并了15项为乡村旅游发展、完善“两基”、参与自治、壮大产业的第一批群众意愿建设项目,作为共同缔造重点目标推进实施。

  “一张蓝图”建家园

  为凝聚整体合力推进共同缔造“示范点”建设,坚持市乡村一盘棋思想,梳理市级层面15个部门40项资源清单,清查清收村内“三资”,梳理土地资源126亩、林水资源100亩、闲置房屋12间等资源,结合鄂北五县暴动纪念馆,打造红色特色文化旅游。

  大力实施“两回两带”工程,积极联络在外成功人士,宣传推介返乡创业政策和资源优势,吸引返乡人员投资900余万元回乡创业,打造“丹丘觅境艺术村”,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民宿样板,成为吸引武汉、襄阳等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利用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基层设施等建设作为切入点,动员73名在家青壮年、4名乡贤,以群众自建、干群共建、乡贤助建等方式参与建设,通过找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部分群众主动提出愿意流转闲置宅基地融入发展,真正让村民由“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促进群众了解家乡发展、关心家乡建设、融入家乡振兴。

  “一个舞台”激活力

  探索群众参与自治的“舞台”,通过细化事务、厘清职权、建立规章,将村务监督、议事协调、卫生管理、工程监督、治安巡逻、志愿服务等10余项基层治理职能纳入群众共谋共管的范畴。

  结合村民意愿和擅长领域,成立红白理事会、“紫薇花开”志愿服务队、建筑装修互助组等4个村级自治组织、4个兴趣小组、2个集体经济组织,搭起自治管理“舞台”,激发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热情,实现了村内事务群众来参与、众人来商量、大家想办法。

  “紫薇花开”志愿服务队,首批吸纳5个村民参与,既有村干部又有幼师等有技能的群众,重点为村内“三留守”群众提供服务,给予了留守群众更多关怀。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驿站等平台,引导村党员干部、热心群众当好先锋模范,设立6个党员中心户和5个群众中心户,实行联组联户模式,构建“村党支部+中心户+群众”体系,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管理方式,确保群众需求意愿能够“第一时间”反馈,上级政策、村务决策快速精准传达到户,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村务渠道和途径,凝聚共管共治合力。

  “一套机制”评典范

  把群众“答应不答应、认同不认同、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互查互评机制,将建管成效、乡风民风、敬老爱幼、环境卫生等纳入评价范畴,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务评议。

  组织召开村组环境卫生评比、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好婆婆好儿媳表彰等评选活动3次,通过让群众当裁判、当考官、当评委,评出文明示范户、家风和谐户、敬老爱幼户、勤劳致富户等一系列标杆典范12人次。

  村民申玉姐既照顾生病丈夫,又肩负公婆、弟媳和侄子的生活,勇挑重担、不言辛苦,被选为村里好婆婆好儿媳的典范;王成雨在家里修建牛舍150余平米,养殖肉牛30余头,年收入近15万元,被选为勤劳致富户,通过一系列村民自己推选的典范,引导示范带动全村文明风气、村容村貌有效提升。

  “一份收获”享硕果

  围绕群众房前屋后环境,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便民设施、景观绿化等配套建设,安装路灯250盏、种植各类苗木1.3万株、修建栈道2公里、新建运动场和晾晒场,村里路灯亮了、环境美了、设施好了,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巩固规范“三资”管理,扩大黄桃产业发展,鼓励村民土地入股,参与黄桃种植,探索集体与村民利益互联机制,实现“村民”变“股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成立诗荷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发展旅游、民宿、餐饮、娱乐等乡村旅游项目,鼓励村民发挥擅长领域,带动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特色农产品发展。村民付伟伟开设农家乐,高峰季节,每月接待游客600余人次,月收入近3万元;村民刘菊发养蜂30笼,蜂蜜卖到50多元一斤,年收入近5万余元。

  扩展“三留守”人员增收渠道,通过集体产业务工、项目建设服务、村内公益事务等形式,实现“家门口”打工,平均每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预计今年,有望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