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大成武昌
武昌江堤上的这些历史遗迹,你知道吗?
中新网湖北
2022年11月11日 16:01
2022年11月11日 16:01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11日电  (刘诗格)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依水而生,城市依水而兴。长江武昌堤防是武汉市防洪三大保护圈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堤防功能也在不断提升,现已成为融防洪、景观、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亲水岸线。

  武昌历来是湖北政治文化中心,武昌堤防在城市的发展演进中经历变迁,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武昌江堤上的这些水历史文化遗迹,你知道吗?

黄花矶全貌

黄花矶全貌

  “矶”是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可以起到改变水的流向、防洪护岸的作用。黄花矶位于武昌古城门文昌门与平湖门之间,修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在历史上为保护武昌古城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花矶驳岸石壁上的24块方形石
黄花矶驳岸石壁上的24块方形石

  它曾经是清朝时期重要的防洪设施,在黄花矶凸出的驳岸石壁上还遗存着24块凸出于石壁的方形条石,这样形成的凹凸结构,能够在洪水来临时引导水的走势,改变水流,增强河岸的抗冲能力,减缓河水对河岸的冲刷。

  它曾经是官府的水文监测站,记录了长江历史洪水。在黄花矶码头的驳岸石壁上错层分布着两条石质坚硬的花岗石水文标尺,下层一条从下到上依次刻着“九尺”至“一丈九尺”11个尺度;上层一条从下到上依次刻着“一丈九尺”至“二丈九尺”等11个尺度,以标记长江水位的涨落。

  长久以来,虽经江水侵蚀,但水文标尺保存完好,尺度数字非常清晰。

黄花矶标志性“凉亭”
黄花矶标志性“凉亭”

  它曾经是清末迎接乡试考官的贵宾码头。每逢乡试之前,朝廷委任的湖北考场乡试主考官便由此上岸,省城七品以上文武官员在江边专设的“接官亭”迎候,然后一同进入旁边的“皇华馆”休息。原接官亭解放后已拆除,现在黄花矶的标志性“凉亭”为后来仿建。

  现在黄花矶所在区域已被打造为亲水观景游园,临江的凉亭每到汛期便会淹水,到了枯水期则完全显露,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目前凉亭所在区域因保护水源地而被封闭,但旁边的小游园却是附近居民晨间、傍晚散步的好去处。


徐家棚铁路轮渡遗址公园内的铁轨遗迹
徐家棚铁路轮渡遗址公园内的铁轨遗迹

  从武汉长江二桥底下武昌堤段的长江二桥闸口进入江滩,里面就是徐家棚铁路轮渡遗址公园,站在江滩步道上可以看到一条火车轨道朝西北向江边延伸,在中间分成三股,到了入江口又分成数股伸向江内。

  入江口分布有五组桥墩,桥墩上铺设的轨道据说是随着江水涨落而与陆域轨道交替使用。

铁路轮渡遗址内临江桥墩遗迹
铁路轮渡遗址内临江桥墩遗迹

  粤汉铁路自1896年清政府准许修建,到1936年全线竣工,前后历经40年。

  徐家棚火车轮渡是粤汉铁路的最北端,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以前,它是连接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长江以北的京汉铁路和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连成一体。随着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京广铁路实现全线贯通,火车轮渡则功成身退,停止使用。

徐家棚铁路轮渡遗址公园雕塑
徐家棚铁路轮渡遗址公园雕塑

  如今,铁路轮渡遗址所在区域已被打造成滨江文化公园,粤汉铁路铁轨与武昌江滩游园融为一体,行走在旧的铁路轨道上,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现代休闲园林的轻松惬意交织。

  站在渡口旧址,脑海里浮现出火车从高高的石墩上经过、由陆地被转运到渡船上的壮观场景,仿佛历史从未远去。

徐家棚铁路轮渡遗址堤内景观
徐家棚铁路轮渡遗址堤内景观

  武昌江堤上的这些水历史文化遗迹,记录着历代来治水、管水、用水、护水的文化足迹。

  依水而生,碧水长流,安居乐业,在大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挖掘水文化知识,探索武昌水文化故事还未完待续。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