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3月30日电 (明磊 姚舜 张三军)“春分过后,天气渐暖,正是种植中药材大黄和独活的好时节。”3月29日,湖北利川市元堡乡红椿村党支部书记兰宇在该村大黄种植基地说,“去年,在武汉海关全方位扶持下,村里种植大黄7000多亩。目前,村里和驻村工作队除了组织大家种植大黄外,还种植150亩独活。仅种植独活,预计2023年底可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兰宇言语中难掩喜悦。
兰宇介绍,一年多来,武汉海关驻红椿村乡村振兴工作队与当地干群携手同心,行而不辍,聚焦村里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惬意。
村企联合 大黄“种”出甜日子
2021年7月,武汉海关监察室二级巡视员李均华、恩施海关副关长伍利刚和关员李建成主动报名到红椿村参加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随后,武汉海关任命伍利刚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初来乍到,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开展“敲门行动”,入户了解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根据走访了解的情况,逐步完善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助力发展村级集体产业,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工作队累计完成帮办民生事项40余件。
“中国大黄在利川,利川大黄看元堡。”伍利刚介绍,“利川大黄”是一张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名片,过去当地不少村民因种植大黄脱贫致富。但仍还有部分村民不愿意种,担心没有掌握高产技术,还要愁销路、愁灾害。
为了将富民产业真正发展好,让村民免去后顾之忧,2022年,武汉海关争取武汉经开区对口帮扶项目资金300万元,协调红椿村村民完成项目土地租赁,请专家指导建设优质大黄基地,解决大黄品种杂乱、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并开展大黄种植技术培训。
同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利益链接模式,走“村企共建”发展路子。村党支部负责在土地流转、协调服务等方面为合作社提供保障,合作社通过提供种苗、保底回收等方式实行供销一体模式。从担忧、观望到参与,村民种植大黄的信心越来越足。当年,村民种植大黄7000多亩,收入颇丰。
三组68岁的村民黄云昌介绍,2022年他一个人在家种植大黄6亩地,收入4万余元,加上一些果树和部分中药材的收入,十分可观。“说到收入嘛,我这不算什么,呵呵,比我收入多的人多得是哦!”黄老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
在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加工车间内,10余名村民正忙着分拣大黄种子、装袋,“这些大黄种子开始陆续送到田间种植。”伍利刚说。“据初步统计,今年全村种植大黄面积稳中有增,从事大黄产业的村民达1500多人。”
“村企联合带领大家种大黄‘种’出了甜日子。”伍利刚开心的笑了。
蓄水引水 村民不再为“水”难
3月29日,红椿村8万方蓄水塘堰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加紧施工。“工程完工后,将彻底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伍利刚说。
红椿村地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1450米,夏季平均气温20度。“这里原生态森林自然资源丰富,气温除了适宜发展大黄等中药材种植外,很适合发展避暑旅游和民宿。但去年七八两个月,村里的80家红椿民宿,平均每天只有200人入住。”伍利刚说。
“坐拥避暑佳地却不敢做宣传,因为缺水!”伍利刚说,当地是喀斯特地貌,虽然地表缺水,平日里村民的生活用水尚能得到基本保证。但是,遇到季节性缺水或天气干旱,水成了让大家最头疼的事。
去年干旱时期,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组建党员、村民代表送水队,安排专车送水上门,累计为村民送水108车,每车3吨水,惠及农户230户1056人。
同时,在村集镇设立4个集中供水点,全天24小时调度水的供应,保证村民就近取水,惠及周边85户356人。
如何长期保证生产生活用水?要彻底解决村民们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需要建一个蓄水量达9万方的塘堰,但初步估算资金近500万元。
“必须解决阻碍村民生产生活的拦路虎!”去年8月,武汉海关主要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建蓄水塘堰有关事宜,并协调解决建设资金。很快,湖北省水利厅、武汉海关、利川市政府共筹资金388万元。
建设资金有缺口怎么办?驻村工作队会同相关部门专家和村民上山寻找水源,在勘探多个水源地后,终于找到一处合适水源。随后,通过实地勘探、协调用地,决定利用现有资金在水源地建一个8万方的蓄水塘堰。
“通过实地勘探,我们利用天然地形对地表进行修复,汇集三处高山水源形成一个蓄水量8万方的塘堰。”伍利刚表示,项目计划今年5月完成,到时不仅解决了全村3000多人的饮用水难题,还能够为当地发展民宿经济和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争取今年夏季,我们的红椿民宿每天平均能接待游客2000人左右。”伍利刚说。下一步,武汉海关还将继续为了红椿村的产业发展、村基础设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让当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