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地快速读懂武汉,
你会去哪里?
相信不少老武汉人,
会推荐你到“汉口之心、美好江岸”走一走。
这里有
亚洲最大的滨江绿化生态长廊“汉口江滩”;
6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169处优秀历史建筑、
18处列入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的里份
闪耀16.2公里沿江岸线;
超过50%的红色场馆和红色遗迹
聚集在江岸,
跨越近代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这里文化因子活跃,
三阳设计片区、兰陵博览片区等
共同汇聚成武汉设计之都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欧式建筑、汉派里份穿插林立;
教堂、咖啡馆、本土夜市相互映衬;
这里历史与现代并行,
时尚与古朴交融。
沿江而下是上海外滩,
溯江而上是汉口江滩,
它们历史相近,风情相似,
行走于江岸区沿江一带,
恍惚间有一种时空穿越感。
江岸自古繁华
“十里帆船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描述的正是古时汉口繁华景象。清代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提到“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是对“四大名镇”的详细说明。经历史变迁,现武汉市囊括汉口、武昌、汉阳三镇,江岸作为汉口核心地区,已成为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美、德、日等20国曾在此设立领事馆和领务。汉口成全国继上海、天津之后,外国使领馆分布较密集的区域。
因为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条件,入汉各国均以此为据点,纷纷在这建造码头,开辟航线。这也使得江岸沿江一带逐渐发展成华中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地。
在当时的夷玛街,即如今的黎黄陂路,周边近3平方公里区域内,就有近30家外资金融机构和100多家洋行,被称为“汉口外滩”。
1906年,京汉铁路上的第一辆机车从江岸驶出。大智门火车站是这条国家大动脉的起点,被称为“亚洲第一站”。
京汉铁路提升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位。经过百年发展,如今,武汉高铁4至5小时可直达大半个中国,飞机2小时可飞往全国主要城市。
位于长江北岸的江岸区,15公里外是阳逻深水良港,25公里外是武汉天河机场,路网连接京珠、沪蓉高速公路,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长江隧道等“三桥一隧”沟通大江两岸,建成和在建的7条轨道交通站点遍布区内,形成了“水陆空”多功能、快速通畅的立体交通体系,其区位优势愈加明显。
历史建筑见证风云变幻
漫步江岸区,犹如穿行一座街头博物馆。这里古今建筑交错坐落,欧式建筑与汉派里份相映成趣。
沿江大道—江汉路—京汉大道—黄浦大街围合的汉口历史风貌区,20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与特色里份遍布其中,它们是武汉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也是当地独有的风景线。
江汉关大楼
位于汉口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会处。
现已改为江汉关博物馆,
内部收藏着与武汉近代史有关的各类文物。
汉口海关,
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四大海关之一。
黎黄陂路
犹如一座街头博物馆,
保留着社会变迁的印迹。
随处可见开在老建筑里的
杂货店、餐厅、酒吧、咖啡店等,
既充满历史底蕴,又很有文艺范,
如今已是著名的“顶流”打卡地。
平和打包厂
曾是英商在汉口建立的最早的棉花打包厂。
平和打包厂旧址位于江岸区青岛路10号-12号,如今正在“文创”的加持下散发新的生命与魅力,慕名前来打卡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
汉口开埠后,民间资本兴建了大量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老里份。这些建筑精巧别致,历久弥新,饱含着当地的人文历史。
江岸区红色资源丰富,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八七会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中共中央长江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宋庆龄故居、中组部旧址、中宣部旧址等均坐落于此。
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每一条路名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既彰显着独有的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当地的历史痕迹和社会变迁。
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伫立于此的教堂蕴涵的“宗教文化”与吉庆街民俗餐饮等俚俗市井文化,交流碰撞,展现着独特魅力。
行走于江岸区里的街道和巷子,白天和晚上是两种感觉,白天适合散步拍照喝咖啡,晚上则适合留给小酒馆。
一面是具有西方气息的咖啡、酒吧,一面是热气升腾的热干面与排骨藕汤。即便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外出数载的游子,也会对街巷间十几元的汤汤粉粉念念不忘。
咖啡一条街、时尚买手店、各色当红品牌纷纷涌入……如今,时尚、市井、古朴、潮流已成江岸代名词。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中西交融的生活方式,令江岸区如一块磁石,吸引了一大批金融机构及央企总部扎根于此。
民生银行大厦、浙商大厦、平安金融中心、中信泰富大厦、环球智慧中心……比肩而立,央企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部从北京迁回武汉,选址江岸区六合路。
由平和打包厂修缮改造成的“汉口文创谷”,现已成为文化、艺术、设计、科技等内容产业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一波波年轻人的到来,再次激发起旧厂的青春与活力。
这个老城区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建筑不语,却与时空对话。从汉口开埠时江汉关敲响的第一声钟声,到现在穿行江面的货轮汽笛声,还有解放公园腾飞鸽子的咕咕声……它们穿越近两个世纪走来,共同奠定了江岸区发展的底色。
正如“走读江岸”城市文化和历史建筑导览团队志愿者吴慧敏所说:“建筑是一个流动的音乐嘛,它可以有高潮部分,也有低潮部分,然后它也有它的旋律在里面。”
建筑如此,一座城市、一个区的发展也是如此。江岸区正以它特有的节奏,奋力向前,谱写着发展的旋律,描绘着新时代英雄城市的美好乐章。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