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秋风送爽。走进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镇堰塘村,一垄垄茶树纵横交错,一块块烟田泛起金黄。一条硬化产业路,沿着陡峭的山势,从山下向山顶延伸,宛如一条金丝带将茶园和烟田串珠成线,彼此呼应,相映成趣。
我们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修建这条路,这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啊!”
“有了这条产业路,我们的产业发展就更有奔头了。这要感谢村支两委和利川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的精心谋划和倾情付出……”9月10日,十几名村民漫步在林荫间的硬化公路上,看着公路两边的茶园和烟田,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还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
道路交通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2023年以来,村支两委和利川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着手研究产业发展,将道路交通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烟草行业、私人企业以及乡贤人士的大力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在将全村20公里的“断头路”连接的前提下,又修筑了从徐家坪至凉水井的6公里硬化路,不但让全村的产业路形成大循环,还与“351”国道相连,为农产品走出大山提供了条件。从6月中旬开始修筑,在历经3个月后这条被村民认为是“天路”的工程终于竣工。
“今天是产业路竣工之日,我们邀请大家在产业路上实地体验,依托产业路各抒己见、共谋发展。”利川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长蹇守超与大家一边走着一边征求意见。
“产业如何发展?村民说了算,大家一起研究决定算,我们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今天的主角就是我们村民自己。”村党支部书记彭兴科说道,对产业发展方案明确定位。
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集思广益,在产业路竣工之日邀请老支书、老党员以及以法律明白人、热心公益人、产业致富人、党员带头人结合产业路优势现场勘察,针对产业发展谈看法、想措施、出高招。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产业路上就这样拉开了。
“这条产业路是堰塘村的致富之路,维系着全村产业的发展,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产业路优势,在今年种植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再增加烟叶、茶叶、辣椒、药材等产业的种植规模。”70多岁的村党支部原老书记张仁华深邃眼光里透落出期望。
据介绍,堰塘村今年以“茶叶推动产业兴、烟叶拓宽致富路”为主线,在修筑产业路的同时,狠抓产业恢复性发展,种植烟叶近1000亩,预计实现烟农收入400万元左右。发展茶叶近3000亩,可实现茶农收入100万元左右。
“以这条路为主轴,向东延伸较为平坦,有打造生态烟田的基础,形成粮+烟循环种植模式。向西延伸多为山地,借助现有打造的2200亩利川红“谪仙茶园”高山红茶优势扩大规模……”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和谐的氛围中漫步。
一路欢歌笑语、一路美景如画。当来到海拔1400米的“九道拐”时,站在产业路的最高峰,就能感受“抬头见两省、一眼望三县、郁江脚下过、人在雾中游”的豪情霸气。据史料记载,这里相近的岩丫口是咸丰活龙坪通向利川的古驿道。1934年贺龙率领红三军曾经从这里前往十字路召开具有历史重要意义的“十字路会议”。如今,这里已成为驴友的好去处和网红打卡地。
“我们既要在烟、茶方面形成特色和自然景点,还要挖掘红色资源发展农旅产业,形成“红绿融合”,促进产业多样发展。”近70岁的村支部原老书记徐登泽独到见解。
“哈哈……对,对!到那时我们就幸福啰!”大家赞同的爽朗笑声响彻山谷。
凝聚合力兴产业,精准发力促发展。顺民心、合民意、惠民生,带来的是堰塘村产业发展的清晰思路,成为强村富民的新动力,将擘画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下步我们将结合堰塘村实际反复论证,充分发挥堰塘村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不断探索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双600万元规划,即烟叶产值600万元、茶叶产值600万元。”市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长蹇守超信心满满。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晚霞尽染,落日余晖洒满山间,给田野披上一层金黄,公路、茶园、烟田相互映照,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壮美画卷。(杨秀明 张小溪)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