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科教文体
龙年寻龙 “长江流域第一龙”距今约6000年
长江日报
2024年01月15日 09:27
2024年01月15日 09:27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距今6000年左右的湖北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全长7米,躯干长4.46米,高2.26米。王先福 供图

  长江日报讯(记者万建辉)2024年是龙年,武汉地铁1号线于1月11日开行“龙地铁”,湖北省博物馆21件馆藏“龙文物”鲜活走进市民生活,其中最早的一件文物是西周蟠龙兽面纹罍(léi)。鲜为人知的是,这21件文物只占省博馆藏龙相关文物的一小部分,且省博馆藏最早的龙相关文物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湖北黄梅焦墩卵石摆塑龙,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长江流域最早的龙相关文物。

  2019年前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教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孟华平教授,数十年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研究,曾主持发掘了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等重要遗址,主持发掘项目2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他对中国史前到商周龙形象研究颇有心得。

  1月12日下午,孟华平教授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湖北地区发现的与龙相关的早期文物,还有石家河文化晚期(距今4000年左右)玉龙,出土于天门市肖家屋脊遗址,其形象是猪咀蜷躯,有角无足,与北方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相似。

  目前考古发现湖北最早的龙相关文物,是1993年在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用鹅卵石摆塑的一条石龙。它全长7米,躯干长4.46米,高2.26米。石龙头西尾东,鹿头、鱼尾、蛇身、兽爪,龙首高昂,张口吐舌,单角上扬,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鳍,腹部有四足。颗颗卵石像层层鳞片鳞光闪闪,龙身呈波浪起伏状,仿佛腾云驾雾,形态逼真,动感极强。石龙的四周还有用卵石摆塑的鱼、龟、蛇等动物形象,它们有序排列,以石龙为中心,宛如护主守神。

  孟教授说,黄梅焦墩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焦墩石龙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迄今长江流域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成熟、形体最大的龙形图案。考古界命名为“焦墩巨龙”“长江流域第一龙”。它为今天诸多科学领域传递了有价值信息,如巨龙的准确东西方向和模拟星座,为研究原始天文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从巨龙硕大的体态和有意精准确定的方位分析,它是由统筹性的集体劳动所成,推测这里是一处原始聚落的宗教祭祀场地,以龙为图腾,祭祀膜拜。这种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先民原始宗教信仰产生的因素之一。此外,用鹅卵石作为艺术材料,是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首例。

  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文献都以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心,焦墩巨龙以它产生6000年的最早时限,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有龙图腾,说明长江流域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端之一,为中华民族文明多元一体起源论提供了重要佐证。

  孟华平说,目前学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用红褐色砾岩堆积而成,长19.7米,宽1.8—2米,距今约7000—8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查海遗址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农业重要发源地,是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

  “以考古成果看,龙形象与龙崇拜最早形成,在中华大地上,是多点起源,但也不排除它们之间有传承和关联。”

  2017年底,武汉大学考古队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合作,在杨家湾发掘了7座商代墓葬,其中17号墓出土了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金片绿松石镶嵌龙形器整体呈夔龙形,分为两组,南面一组保存较完整,夔龙头部由不规则绿松石组成,龙身卷曲,由较小的方形或梯形绿松石组成,夔龙眉、目和牙由金片代替,视觉效果十分突出。此前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类似的绿松石龙形件,无金片镶嵌,盘龙城绿松石龙形器明显传承了二里头绿松石龙的特征,并有创新。此外,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1号和2号神树下部,也有盘绕蜿蜒的龙的形象。

  孟华平说,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中国各地龙的基本形象类似,又各有特点,如有的有脚,有的没有。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源于蛇,有人认为来源于鳄鱼,甚至有学者认为是马、蜥蜴等几种动物的综合体。这种细节上的差别和动物原型上的推测分歧,体现的是各聚落先民对的龙想象各有侧重。这些龙带有各地域聚落族群图腾崇拜的地方特色,是各地族群的集体信仰与想象。而随着时间推移,进入西周,乃至春秋、战国和秦汉,中华大地经历大战乱、大融合,文化逐渐一统,走过多元一体的路径后,龙的形象也日渐趋同,到汉代基本定型。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