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 谱写华章
——襄阳文艺发展纪略
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汉水汤汤,古城皇皇。望中原,抱荆襄,接长江。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当年,卞和在荆山发现璞玉,宋玉从这里出发,王粲来此登楼远望,诸葛孔明在此抱膝长啸;李白、王维与孟浩然流连山水、吟诗作对,更有襄阳米芾书画扬名千古……
这里孕育璀璨绵长的文化根脉,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融汇创新的城市魅力。如今,群星闪耀、精品涌现、好戏不断,一批标志性文化场馆建成开放,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惠民品牌不断打响,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能级,襄阳百姓的幸福感满满。
群星闪耀历史长河
襄阳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书法名城、“唐诗高地”、“戏窝子”等诸多美誉,这些都离不开闪耀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襄阳群星。
楚国辞赋家宋玉(襄阳宜城人),不仅以貌美闻名,其文学才华更是十分卓越。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曲高和寡、巫山云雨等成语典故及其变体,至少有117个来源于宋玉及其作品。
智圣诸葛亮在襄阳城西的隆中演绎了一出“隆中对”,千古流芳,万世敬仰。东汉末年,群雄纷争,荆州却是稳定富庶、人才辈出。襄阳作为荆州治所,成为继洛阳、长安之后的全国文化中心、人才中心,以及三分天下的源头。
孟浩然开创了唐代最大的诗派之一——山水田园诗派,他的作品基本都在描写襄阳的山水田园,其最接地气的诗歌《春晓》让无数人反复吟嚼。据统计,《全唐诗》中有4000多首涉及襄阳。唐代,50余位一线诗人,都曾游历过襄阳,都有赞美襄阳的诗篇留存于世。加上孟浩然、皮日休、张柬之、张继等本土诗人的众多名篇,共同成就了襄阳“唐诗高地”的美誉。
米芾,世称“米襄阳”,是中国艺术史上在书、画领域均有开流创派之举的一代宗师。作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米芾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其书法既驰骋诸家、功力深厚,又率性自然、大胆创新,形成了直抒胸臆、畅快淋漓的米氏风格。
历代文人墨客爱来襄阳“打卡”,如今更多人也对襄阳牵心萦怀、心生向往。金庸先生一次也没到过襄阳,他的武侠小说里却260多次着笔。先生还对襄阳下了“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的评语。
传承文脉佳作涌现
如今,我市努力把襄阳打造成文艺人才聚集交流的“码头”,汉江流域文艺活动的“龙头”,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源头”。
襄阳是湖北戏曲活动的中心之一,俗称“戏窝子”。特别是“襄阳腔”等声腔,为京、汉、滇、川等许多剧种所共用,远播海内外。当代代表性人物李喜华先生被誉为“汉江边上唱破天”,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全国豫剧十大名旦、国家一级演员。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力度,制定政策,培养地方戏曲人才,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提高购买标准,让戏曲人能专心唱戏。大批精品剧目亮相舞台,多部原创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名单,襄阳花鼓戏《灯影老屋》《远山丰碑》《醉美莺河》《情醉清凉河》、豫剧《黄河绝唱》、湖北越调《生死一票》《滚灯谣》等精品剧目精彩上演。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上舞台,台上青年演员,个个有绝活,人人有作品,也让更多年轻人逐渐爱上看戏、听戏。
加大文艺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实施襄阳市地方戏曲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文艺院团发展活力及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举办戏曲展演、邀请名家指导、老带新、外派培训、定向委培等举措,扶持戏曲人才尤其是青年后备人才成长。同时,通过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襄阳·好戏大家看”“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让戏曲走进市民,让更多孩子爱上戏曲。2024年,在湖北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来自襄阳市艺术学校戏曲班学生刘家欣等4人分别获得业余组和专业组“小梅花”奖。
近十年来,襄阳各类文艺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0多件(次)。其中,散文集《黄昏的山岗》《遇见最美的本草》《送你一瓣月光》分别荣获第五届、第八届、第九届“冰心散文奖”;长篇小说《希望》、民间文学作品集《襄阳民间文化》等作品先后获得“屈原文艺奖”;短篇小说《乳香》、儿童文学作品《一天一个好故事》以及文学内刊《汉水》《水镜文艺》等获“湖北文学奖”。打造“汉水有声”广播剧工作室,先后创作的广播剧《旗帜》《问天》《幸福协奏曲》等作品,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全国优秀少儿精品节目等。书法、美术、摄影等多部作品同时入选全国书法、美术、摄影届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共建共享文化成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一批标志性文化场馆建成开放,大到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广场,小到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一座座“文化灯塔”矗立襄阳大地,照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在东津新区,以“智慧树”为造型的市图书馆成为市民假日休闲、“充电”的好去处。星火书房、昭明书房、营盘书房等这些交通便利、舒适典雅、智能便捷的“城市书房”一经开放,便受到众多市民的热捧。在凤凰山冲,市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出代表性文物4000余件(套),上溯远古、下及明清,述说着襄阳承载的荆楚传奇、三国华章、汉晋风流、唐宋文韵、明清气象。
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也不断壮大。2016年,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破茧成蝶。随后,六〇三文创园、银河运动公园、“建设汉江”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创园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多个重大文旅项目在襄阳大地落地开花。唐城、汉城、华侨城等文旅新高地陆续建成开放。襄阳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古隆中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唐城景区、襄阳古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襄阳北街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襄阳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襄阳持续举办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十大知名节庆”活动。电影《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先后在襄阳取景拍摄,电视剧《梦华录》《庆余年2》等在襄阳唐城拍摄,带火襄阳城“影视+文旅”新玩法,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市民经常在电视、电影、综艺等众多节目中看到襄阳元素,进一步增强了市民家乡文化认同感和城市文化软实力。
目前,全市正积极开展“中华诗词之市”“中华诗城”创建工作,并以创建为契机,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赓续襄阳文脉,以诗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激励党员干部和群众志存高远、昂扬斗志,凝心聚力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文艺氛围越来越浓,文化自信越来越强。越来越多文艺爱好者,市民加入文艺志愿服务。在工地、田野、山间,他们的歌声响彻天地、曼妙的舞姿装点四季;在学校、军营、社区,精彩的戏曲、幽默的小品、飘香的翰墨,共绘幸福生活的温馨美景……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