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6月25日电 (赵承智 王紫阳)在彩虹滑道、网红桥、“鱼乐天地”尽情游玩后,漫步紫藤花长廊,品尝农家柴火饭……近日,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丁湾村醉美桃花坞景区,慕名而来的游客尽享惬意休闲时光。
桃花坞景区开业2个月来,已接待游客2万余人,预计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500万元以上。目前,景区正在与各大旅行社对接,结合冬桃、乡村旅游等特色项目,做大民宿、农家乐、旅游服务等产业,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这是襄阳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襄阳农文旅产业特色突出、质量优良,产品供给已从过去单一观光型向沉浸式体验型迈进,呈现出特色化、品质化、融合化发展态势。
襄阳坚持融合发展与文化创新,从历史文化宝库中取其精华、获得灵感、提炼特质,形成了旅游演艺核心品牌,传统文化绽放时代芳华。古隆中景区推出的实景话剧《草庐·诸葛亮》,唐城、汉城等景区推出的《大唐倚梦》《汉颂》等文旅演艺剧目,汉江游轮推出的《汉水女神传说》,让游客在旅游中产生文化共情,体验愉悦难忘的人文之旅。
在打造旅游演艺核心品牌的同时,襄阳还以古隆中景区为抓手,打好“三国文化牌”,擦亮“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积极推动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出了三国文化游—古隆中、水镜庄、春秋寨、黄家湾、鹿门山、习家池、襄阳古城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古城景区17处旅游景点,旅游、文创、餐饮、休闲娱乐繁荣发展,相继培育出“北街八点半”等夜游品牌,开展“襄阳古城建城纪念日”等活动,绘就了“古城游乐处,襄阳不夜天”的繁华盛景。
为更好地融入湖北红色旅游“大循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襄阳实施了“红色景区”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宜城市张自忠纪念园、谷城大薤山苏维埃旧址、襄阳古城解放战争遗址等三大“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了七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磨了《远山丰碑》《滚灯谣》《黄河绝唱》等一批红色精品剧目,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重要依托。
在产业融合发展中,襄阳还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用产业兴、旅游旺、生态美的发展理念绘就了“大美襄阳”乡村底色。出台了湖北省首个乡村旅游地方标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管理与服务规范》(襄阳市地方标准)、开发了“荆山楚韵 绿色保康”等乡村旅游线路、创建了“荆楚文旅名县”“荆楚文旅名镇”“荆楚文旅名村”“荆楚乡村美景”等品牌、建设了22家A级景区式村庄、评定204家左右星级农家乐,相继涌现出谷城县堰河村、保康县尧治河村、格兰坪村、襄城区尹集乡姚庵村、老河口夏诗雨荷村、李家染房村等全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南漳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截至2023年,襄阳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湖北旅游名镇6家、湖北旅游名村13家、湖北旅游名街2家,湖北省乡村旅游驿站示范单位2家、以乡镇为单位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家、以县级为单位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家。2023年,襄阳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占全市旅游经济总收入比重超过四成。
同时,襄阳还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抓手,坚持应融广融、应融真融,深度挖掘文化旅游与非遗、体育、工业、教育、商贸等产业的交汇点,形成工业旅游、户外运动、自驾露营、生态避暑、康体养生、购物休闲、冰雪游、研学游、商贸游等众多新兴旅游业态。
其中,襄阳在文旅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中,涌现出樊城区一号公路生态民俗村落,串起乡村振兴;在文旅与工业深度融合中,将襄阳古玩城、603文创园等老旧工业厂房变废为宝,实现蝶变升华;在文旅与产教融合中,实施文旅人才能力提升工程,积极与本地及外地高校合作,为襄阳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