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消费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运行堵点,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和现实任务。按照省委“开放供销资产、引入市场主体、共建运营平台”的思路,远安县正探索打造县级供销运营平台,实现农户、企业和供销社三方共赢。
初夏时节,远安县11.4万亩冬油菜迎来了丰收。洋坪镇徐家棚村金灿灿的油菜地里,村民刘宝玉正忙着统计待收割的田块信息。今年,她有个新身份——村供销专员,负责统计信息,在供销运营平台打包下单,由平台指派第三方机收队伍来统一收割。“我们收集好信息后,由供销社统一打包洽谈价格,一亩地可以节省二三十元,全村90%的村民都参与进来了。”刘宝玉说。
在平台上整村“团购”,不仅很受村民欢迎,农机服务公司的积极性也更高了。远安县国泰米业有限公司种植负责人曹功说:“过去订单量少,一去一回的拖车费就要400多元,成本比较高。现在订单一般都是50至100亩,订单量大,我们企业的利润也增加了。”
今年4月,远安县102个村供销专员把近10万名农民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变成了农村供应链里的大数据。
流动的数据,正是远安供销运营平台的核心资源。2023年3月,远安县引进市场主体,成立新供销数字运营中心,搭建供销运营平台。通过102个村级供销社,联系全县10万农民。102个村供销专员由村“两委”干部或后备干部兼职,他们收集的海量需求信息,已吸引20家农资、农机服务、日用品企业入驻,形成了从工厂到农民的直销链条。
为提升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远安还尝试村社公司化股份制运作,村集体和农户都能入股村级供销社。比如,洋坪镇陈家湾村从供销平台集采一批化肥,每袋低于市场价格约30元,村民不仅省了钱,还能从销售利润里分红。
远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邓作军介绍:“从老百姓最关注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出发,让城乡供销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体系,逐步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得实惠、市场主体增信心的重要支撑!” (三峡日报记者 曾雪彬 通讯员 伍玉华 虞顺意 王永丽)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