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22日电 (程思 文雅)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北通山县积极响应精康融合行动,用心用情将个性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康复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让精康患者走上一条用爱铺设的健康路。
![]() |
10月16日上午,通山县安康医院的康圆康养中心活动园内鼓乐齐鸣、掌声如潮,一场由精康患者及其家属、爱心志愿者、康养老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等共同参与的精康融合活动精彩纷呈,精心编排的歌舞节目轮番上演,趣味十足的游戏互动和才艺、技能展示,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这个项目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康复成为我重新融入社会的重要桥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重新找回了自信和价值。”活动现场其乐融融,护工袁炜感慨万分。
袁炜曾是该县精康融合行动的服务对象,患病以来,他一直不愿意出门接触人群,40岁出头的他日常生活还需要家人照料。去年3月,袁炜在家人的鼓励下接受该县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项目的帮助,起初他对康复治疗和社交活动表现出抵触和不信任,康复团队通过心理疏导,逐渐建立与他的信任关系,随着康复计划的深入推进,他渐渐地愿意与人交流,开始主动参与活动,不仅能够分担家务劳动,还能帮妹妹照顾小孩。经过持续的康复努力,袁炜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并成功在通山康园康养中心担任护理员工作,实现了社会角色的转变。如今,袁炜也被邀请加入到精康融合的项目工作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学到的专业技能服务更多的精康患者。
为进一步提升精康患者居家康复生活质量和城乡医疗工作质效,2023年,通山县民政局联合县安康医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积极推行“三定三送”服务模式,认真做好乡镇精康患者医养护理工作。目前,项目组成员包括:精神科执业医师、心理咨询师、护士、持证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等共计18人,其中2名为精神科知名专家,3名为曾经是服务对象的护理员。
“我们的服务主要是对社区康复对象进行医疗的康复,生活的照料和职业的康复,尽量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地实现回归社会。”通山县安康医院院长石倩说。
去年以来,围绕康复治疗、社会融合和职业康复等方面,该项目组在全县各乡镇陆续开展精康融合行动主题服务近20次,服务80余人次。通过“上门服务+集中训练”的方式,用更加专业更加开放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训练、情绪管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等,帮助县内精神障碍患者重塑自信,帮助患者走出家庭、走入社会。
“每次办这种类型的活动,服务对象都很积极地参与,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服务对象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并给他们带去正能量,我觉得很有意义。”青年志愿者游佳仪说
下一步,通山县将持续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吸引更多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爱心志愿者参与其中,打响精康融合通山特色服务品牌,以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