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襄阳市樊城区干群同心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中新网湖北
2024年11月01日 16:33
2024年11月01日 16:33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1日电 (尚进 樊其燕 林子涵)近日,在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镇徐堤村,一排排草莓大棚鳞次栉比,一株株草莓苗枝叶饱满,长势喜人。村民廖德芬和同伴们正手持农具,娴熟地在田垄上除草、松土,进行田间管理,为后期的挂果、丰产打基础。

徐堤村村民为草莓苗除草、松土。

  徐堤村有“襄阳草莓第一村”的美誉,现种植草莓668亩,涵盖“红颜”“宁玉”“章姬”等品种,亩产2500公斤左右,产品销售供不应求。“起初,村民大多是一家一户选择种植露地草莓,不但品种单一,形成不了规模,而且一旦天气欠佳,产品质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等都会出现问题。”徐堤村党总支书记陈勇说。

  后来,在徐堤村支两委干部们的带领下,推广种植大棚草莓,并成立合作社,探索推进“乡贤+”“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鼓励村民投资创业,走出了一条集草莓种植、乡村旅游、电商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新路子。

  徐堤村只是樊城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太平店镇田山村,虽已进入11月,道路两旁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处处彰显着“湖北省生态村”“襄阳市十佳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

  不承想,以前的田山村不仅是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而且还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空壳村。后来,在村支两委干部们的带领下,实现了“由乱到治”“由脏到美”“由穷到富”的华美蝶变,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为特征、打造宜居乡村为特色、实现富民兴村为特点的“幸福路”。

众人围观小鹿“妞纽”。

  2021年7月,田山村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与鹿鼎公司合作,把单一经营变成“合作社+集体+农户入股”经营,投资500万元,引进500只梅花鹿,通过鹿血酒、鹿茸、鹿鞭、鹿肉等产品,实现经济收入50万元。同时,还把近200亩的荒废鱼塘打造成特色垂钓园,把20多间闲置的房屋改造为民宿一体化农家乐,带动全村旅游经济发展,让农户们增收致富。

  位于樊城区牛首镇的张湖村,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故乡。近年来,该村秉持“党建引领文化兴村”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张继文化为“底色”,以民生工程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大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切合民意、富有成效的乡风文明建设好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张湖村新建的张继诗词长廊,40余首张继诗词,展示着张继生平事迹。在沿线村民的墙壁上,各种手绘诗词墙画,充分展示着该村浓厚的唐诗韵味。

  “我们积极推进‘中华诗词之村’创建,深入挖掘全村诗词爱好者,成立农村诗词协会,举办‘乡村诗词大赛’‘诗词歌赋·咏清明’‘诗诗端午节悠悠粽叶香’等诗词朗诵会和诗词鉴赏活动,提升乡村诗词文化温度,让村民时刻都享受张继唐诗文化的熏陶。”张湖村党总支书记张卫东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为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过个富裕的日子,张湖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示范带动等方式,发展莲藕种植,实现种植大户、农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张湖村莲藕喜获丰收。

  目前,张湖村莲藕种植已达3500亩,带动20家农户种植莲藕,村集体经济达60余万元。优良的莲藕品种、极佳的土壤水质、上乘的色相口感,让“张湖生态藕”成为襄阳一张叫得响的“名片”。

  在樊城区牛首镇花园村有机蔬果种植大棚,茂盛的黄瓜藤蔓缠绕,鲜嫩的黄瓜挂满枝头。“这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金童’‘玉女’,市场供不应求。”襄阳多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洪介绍。

  有机蔬果种植只是牛首镇花园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盘活闲置土地,该村流转土地2000亩,实行规模经营,形成了苗木花卉、金蝉、襄西月季苑房车露营基地等主导产业。其中,现已有各种苗木3万余株,总价值约500万元。

  “今年,我们将在巩固壮大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花园村的软实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在休闲观光旅游上发力,力争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谈及未来的发展,花园村党总支书记林伟信心十足。

花园村黄瓜种植大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花园村取得的可喜变化,樊城区牛首镇农技中心陈富华称,关健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班子”。

  林伟上任后,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公道的原则,一件一件地处理好前期历史遗留问题,并创新运用“村级事务管理平台”,将村级村务、财务、党务搬上平台,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每天都有200余名村民自愿参与到环境整治中。如今,该村已成为襄阳远近闻名的美丽新村。(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