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社会新闻
“白条”记忆
中新网湖北
2024年12月11日 11:26
2024年12月11日 11:26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前不久,几个亲戚带着孩子到乡下探亲,大家欢聚一堂,回忆往事,畅谈今朝,不禁感慨万千。

  叔叔讲起30多年前一个秋天,他兴冲冲地用板车拖着几千斤稻谷送到公社收购站,计划卖粮后给家里添置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样小孩就不用再到别人家蹭看了。可是此行让他大失所望,全家人辛苦劳作大半年的劳动成果,却没能换回一分钱,只收到了一张不知何时才能兑现的白条。叔叔讲到这里,泪水湿了眼眶,听故事的孩子们却一脸茫然,不知白条是何物。

  也难怪孩子们不清楚,他们从小生活在城市,没有见识过农村生活的艰辛,粮棉油收购“打白条”的事更是闻所未闻。

  孩子们打破砂锅问到底:“那白条究竟是什么?”

  “白条就是白纸条,是一种不知何时才能兑现的凭条。就像你的压岁钱被爸爸妈妈用了,你找爸爸妈妈要,他们说,现在没钱,等有钱了,再还给你。你说,不行,要爸爸妈妈写个纸条给你。这就是白条。”

  “那什么时候还呢?”

  “你问我,我问谁呢?只有问你爸爸妈妈呀!”

  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的叔叔说,“再多我就说不清了,问你伯伯吧,他长期在银行工作,对白条很了解,就让他给你们讲讲白条的故事吧!”

  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30多年前。

  1988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北省孝感市农行三汊营业所,学习会计和信贷业务。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0月21日,刚上班不久,一位营业所员工翻看邮递员刚送到的报纸,就大喊了一句,大家快来看呀,老胡的文章又见报了。原来是前一天(20日),《农民日报》发表了胡士华的文章《万张欠条带来五难》。

  我接过报纸,仔细拜读起来。好家伙,头版头条,加了编者按。文章反映的是孝感市花西乡粮店收购中稻时无钱付给卖粮农民,打出白纸欠条1万多张的事情。

  一打听,原来胡士华曾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一位宣传干部,时不时有文章见报,在当地小有名气。时任孝感市(县级市)文化馆馆长的他到花西乡调研发现打白条的事情后马上写出了此文。文章见报后一段时间,各大媒体连续报道,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相继发声,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这篇文章被评为198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后来,胡士华当选孝感市(地级市)作协主席。

  在大学时,我也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写过一些文章,在校报和当地媒体上发表过几篇豆腐块。

  一位基层通讯员在中央大报发表如此重磅文章,真是让我开了眼了。

  当时,我就想,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为什么就是胡士华写出了呢?

  后来我和胡士华成了朋友。我问他,他说,也有领导找他谈过,怪他多管闲事,给当地添了不少麻烦。但他说,作为吃这碗饭的人,就是要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

  这让我对他的敬畏又多了几分。为让大家了解更多白条新闻的情况,我以此为题材,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胡士华与白条新闻冲击波》《金融早报》全文刊发,多家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跟踪报道。正是从这时候,“白条”,这个具有特定历史含义,一说起来就叫人哭笑不得又心情沉重的名词诞生了。

  1994年,农发行在北京成立。此后2年,农发行省市县分支机构相继成立。1996年,孝感农发行成立,我作为第一批员工,从农行到了农发行。

  农发行因粮而生,成立之初,主要工作是做好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兼顾扶贫开发等业务发展。当时,农发行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收购企业人员数量庞大,历史包袱沉重,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的情况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收购打“白条”的事时有发生。1998年,农发行将主要精力放在收购资金的供应管理上,探索出了封闭管理的办法。

  1999年10月19日,我又来到了“白条”新闻发源地——孝昌县花西乡中心粮站(孝感撤地建市划归孝昌县),探访这里的收购情况。只见收购站偌大的院子里只有20多台卖粮的手扶拖拉机和板车。正是收购旺季,为何其他地方的站点收购“热闹闹”,而这里的收购却“静悄悄”呢?原来,为解决以往收购拥挤,农民卖粮排长队的问题,乡里采取“分村排日,预约收购”的办法。全乡5个收购点每天每个点安排1—2个村收购,每个点农发行安排收购铺底资金启动,每日信贷员核打收购码单供应资金,一天营业终了,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盘点核实,确保入库粮食库存价值与贷款金额一致,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卖粮及时得到现金,又保证了粮食库存与贷款一致,还便利了农民卖粮,可谓是一举多得,后来,此举在全市推广。以此撰写的《白条去无踪 收购静悄悄》现场新闻在《农民日报》10月28日头版中头条刊用。

  以后几年,随着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粮棉油收购企业人员大批分流,包袱逐步消化。特别是2000年,中储粮总公司成立,国家对粮棉油购销调存等调控能力大大加强,农发行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办法也不断完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4年全国从根本上实现了收购资金的封闭管理,彻底解决了农民卖粮难和收购“打白条”的问题。

  在解决收购“打白条”问题的过程中,农发行系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员工。湖北省黄梅县支行信贷员严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99年7月,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担任管库信贷员,此时正是农发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有关政策,全面加强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多年的“打白条”问题的攻坚阶段。他作为信贷员,承担着具有全县“粮仓”之称的大河等三家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重任。每隔几天,他都要搭车或者骑车几十公里到这3家企业所属库点巡库查库。2000年11月的一天,严斌到大河粮管所核查粮食库存。大河粮管所所辖的6个分站、22栋粮食仓库分布在方圆五公里,储备粮食3000万公斤。经过严格细致的核查、计算,他发现该粮管所利用标准包“做手脚”,挤占挪用收购资金50多万元。于是,他严格按照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相关政策,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后经反复做工作和不断督办,最终把挤占挪用的50多万元收购资金如数收回。由于他工作出色,被总行授予“优秀粮油客户经理”“优秀共产党员” 等称号。2011年元月,他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34岁。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发行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从粮棉油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两轮驱动”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农发行聚焦国家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着力打造粮食银行、农地银行、水利银行、绿色银行“四个银行”特色品牌形象,不断续写“支农为国、立行为民”新篇章。

  无论形势怎么变化,农发行坚守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的初心不变,坚守加强收购资金供应管理的主职主责定位不变。变的是收购范围和支持领域,从粮棉油到蛋奶茶等多种农副产品,从收购到储备、加工等全产业链,监督管理也做到了全覆盖。无论是魔芋还是茶叶,无论是储备还是购销,都做到了封闭管理,白条无踪。

  作为一个农发行人,我也用自己手中的笔不断记录着农发行的发展变迁,特别是记录农发行解决收购“打白条”的有关事件。撰写的《农发行支持多收粮,孝感完成定购任务》在《人民日报》二版头条加“编者按”发表,《关于加强粮棉企业改革,解决收购资金挤占挪用问题》的内参信息被领导批示,《粮棉改革,阵痛过后是新生》,《全程监控,动态管理》等调研报告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刊用。这些报道也见证了农发行人为解决“打白条”问题而作出的种种努力。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农发行成立已经30周年了。30年来,农发行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克难关、应变局、谱新篇,支农履职再上新台阶,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粮棉油收购资金也早已实现了封闭管理,农民一手交粮,一手拿钱,再也没有出现辛苦劳作一年,手里却只能拿着一堆白条欲哭无泪的悲伤场景了。想看白条,只有到档案馆了。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过七旬的叔叔望着屋前一片金黄的稻田,畅想着丰收的景象,盘算着今秋卖了稻谷可以给家里换一台超薄液晶大彩电,禁不住高兴地唱了起来。(作者 李永红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

【编辑: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