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国际性候鸟研究组织在汉设分中心
长江日报
2025年01月14日 10:03
2025年01月14日 10:03 来源:长江日报
分享到:

  武汉处在候鸟迁徙通道关键位置

  国际性候鸟研究组织在汉设分中心

  长江日报讯(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孙姝 汪芳龄)1月13日,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武汉分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分中心)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揭牌。

  武汉分中心设在沉湖湿地的张家大湖管理站。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这里毗邻湖泊,视野开阔,观察鸟类十分方便。监测发现,眼下沉湖湿地越冬候鸟已突破10万只。

揭牌仪式上放飞的豆雁身上佩戴了卫星定位追踪器。李子云 摄

  揭牌仪式上,由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救助的5只水鸟被放归自然,包括1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2只豆雁、2只绿头鸭。小天鹅和豆雁身上均佩戴了卫星定位追踪器。

  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李鹏说,武汉分中心将对这只小天鹅和2只豆雁的活动和迁徙进行追踪和研究,并将数据上传至总部的数据库。下一步,将通过湿地环境监测和候鸟观测,开展协同研究、示范建设,深入推进通道内长江中下游候鸟及其关键栖息地保护,并深度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途经我国。武汉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节点上。这条通道北起俄罗斯远东地区和美国阿拉斯加,南至东南亚和大洋洲,共跨越22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面积最大、最为繁忙、受威胁鸟类种类最多的候鸟迁飞通道。每年在这条通道往来的候鸟数量超过5000万只。

  为何这么多候鸟喜欢“挤”这条迁飞通道?专家认为,沿途湿地资源丰富是主要原因。“国际湿地城市”武汉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市园林和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武汉湿地总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丰富的湿地为候鸟迁徙提供了必需的栖息地和生存资源,使得武汉成为这条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

  截至目前,全市共记录到野生鸟类474种,其中候鸟353种,约占整条迁徙线路鸟类名录的43%。

  为了保护这条至关重要的候鸟迁飞通道,2006年,各相关国家和组织签署了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域伙伴关系协定,2018年在中国设立秘书处科学部。同年,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

  2022年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以来,武汉不断推出湿地保护新举措,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如建立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夏候鸟筑巢繁殖与湖泊水草清理的矛盾;获批筹建“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国家创新联盟”;应邀参加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青年论坛、智利瓦尔迪维亚湿地城市研讨会等。

  安全的环境、充足的食物,使武汉对鸟类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近3年来,全市鸟类新纪录增加了41个。

  湖北省林业局副局长张维在武汉分中心揭牌仪式上致辞说,武汉分中心的揭牌,开启了一扇通向国际前沿的智慧之门,是推动候鸟保护事业迈向新高度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达明认为,成立武汉分中心表明,武汉将在候鸟保护工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武汉处在候鸟迁徙通道的关键位置,一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采写:舒筱)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