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2月13日电 (李智)深夜,汪志红盯着卫星云图上跃动的云团,指尖在键盘翻飞:“道路结冰黄色预警:预计今明两天,牛庄、湾潭等乡镇地表温度将降至0℃以下,请注意防范!”
按下发送键的刹那,28岁的汪志红转身冲了杯浓茶,今晚又是一个不眠夜……“云端”守望,护航团圆,这是她驻守五峰的第三个春运保障期。
“黄山来的姑娘”
“我的老家在安徽黄山,来五峰工作是我自己的选择。”2021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汪志红通过湖北省气象部门公开招聘来到了五峰气象台。
“晕车!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每次下乡就像坐过山车。”这个从小在皖南山区长大的孩子,入职首月便遭遇“下马威”:五峰全域52个观测站点星罗棋布在崇山峻岭间,每个站点一年就要定时维修两次以上,下乡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四年里,汪志红揣着资料袋上路,在九曲回肠的挂壁公路上默背设备参数,记录雨量气温……硬是把蜿蜒山道走成了精进业务的户外“课堂”,也正是这些穿越云雾的实践,让这个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高材生触摸到了书本之外的真实。
2024年1月,汪志红结合五峰山地气候特点,创新运用“黄金分割法”,以“最佳舒适温度”为基准,综合考虑纬度效应、季节变化以及海拔高度影响进行订正,得出五峰本地化康养旅游舒适度指数模型,为五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精准、优质的气象服务支持。
“云端”守护万家灯火
在不少人眼中,天气预报就是一张云图。汪志红笑着解释:“这背后的工作复杂着呢!”事实上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预报幕后,都是预报员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分析以及大数据综合研判的结果。
“五峰多高山,地形复杂,气象回波弱,在监测中就很容易造成误差。”如何避免误差力求精细精准?汪志红便整天守在值班室里,时刻紧盯雷达图上降水回波的发展变化和气象站的观测记录,做好科学技术分析。“经常是要到凌晨才能回家,所以干脆在值班室过夜。”每年冬季冰雪来袭,夏季汛期来临,“白”+“黑”便是工作常态。
2023年7月8日,五峰长乐坪镇月山村发生山体滑坡,救援工作迫在眉睫。汪志红深知气象信息对于救援工作至关重要,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和同事“泡”在了值班室,随时记录数据,分析气象资料,及时解答来自各部门和居民的咨询,为救援工作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气象保障。
一个多月后的8月27日特大暴雨之夜,汪志红整个夜晚当班值守,密切监测实况,先后发布6个暴雨预警信号,开展电话叫应服务120人次,给山里群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防御提醒。
2024年1月,汪志红被湖北省气象局通报表扬为2023年度全省重大气象服务优秀个人。
风雨青春“追云者”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运用和各行业对气象业务需求的不断提升,对预报员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汪志红谦虚地说自己仍有许多不足需要学习,她表示:“气象是浪漫的科学,不能有一丝马虎。”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只有永不停步,才能成为青春无悔的‘追云者’。”汪志红说。近年来,她多次参加气象技能竞赛,在2024年“湖北工匠杯”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汪志红获得综合气象业务赛项竞赛个人全能奖第一名,综合业务理论单项第一名和监测预报服务单项第一名。同年11月,她又荣获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九届观测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优秀奖。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远离故土黄山,扎根武陵深山时,汪志红的工作日记本上给出了诗意的答案:“每次穿越群山的旅程,都在帮我丈量梦想的厚度,我记录着山乡的气象,山乡也见证着我的成长……”
青山如黛,云雾翻涌。当新一天的朝阳照耀山乡大地的雪野,五峰防汛群里又跳出了她的最新研判:“08时解除道路结冰预警,但高海拔地区仍需加强防范……”这个95后“气象哨兵”的故事,仍在武陵群山的云雾间续写。(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