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25日电 (胡学英)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近日发布《2025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该企业库来自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产业研究院连续4年来对武汉人工智能企业的追踪,囊括了武汉1326家人工智能企业,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数据显示,库内营收亿元以上企业230家,同比增长111%。
![]() |
该企业库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人工智能企业有大型企业72家、中型企业351家、小型企业749家、微型企业154家。中小微企业占所有人工智能企业的94.6%,是武汉人工智能企业的主体。
数据显示,库内规上企业360家,同比增长34.8%;营收亿元以上企业230家,同比增长111%;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17家,同比增长36%;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1家(其中重点“小巨人”24家),同比增长53.2%;上市企业29家,独角兽企业11家(历年累计),潜在独角兽企业8家(历年累计)。
从武汉市的区域分布看,人工智能企业遍布全市各区,东湖高新区、洪山区为重要聚集区,东湖高新区有738家人工智能企业,占全市总量的55.7%,东湖高新区和洪山区企业数量合计占全市近70%。
在产业链分布上,武汉人工智能企业集中在下游的应用层,占全部企业的78.6%,人工智能基础层企业和人工智能技术层企业分别占7%和14.4%。知识产权分布方面,武汉人工智能企业较为重视知识产权,拥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企业共1037家,占比78.2%;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的企业828家,占比62.4%。企业平均知识产权达32件,平均已授权发明专利达15件。
武汉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具备较强的人形机器人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拥有华科大、武大等顶尖科研力量;东湖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已聚集本体制造、芯片、大模型、机器视觉、智能感知、运动控制、软件等数十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基本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2025武汉市人工智能企业库》还给出了武汉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建议,其中包括加速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启动原创技术攻坚计划,构建颠覆性创新生态和应用场景;强化机器人产业政策扶持,构建全周期扶持体系,破解“结果导向”困局;发挥东湖高新区引擎作用,实施跨域协同计划,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等。(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