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支点建设智库恳谈会聚焦区域协同发展
深化鄂成渝合作 赋能湖北支点建设
近日,由湖北省社科联指导、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湖北省国家治理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湖北支点建设智库恳谈会在成都举行,来自成都、重庆、湖北等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及政商代表,围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枢纽”主题,探讨如何加快建成支点,进一步深化鄂成渝合作,开辟联动发展新格局。
深化鄂成渝新合作
深化鄂成渝合作,是区域新时代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题中要义,更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事实性联动、具象化实践。
在强化战略联动方面,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建议,强化“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协同,推动形成“耦合、互联、共生”的鄂成渝协同发展新模式,打造全国经济新增长极。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互联,破解沿海—内陆二元分工定式,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依托长江经济带探索“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模式,形成“资源互补—技术创新—污染共治”的产业闭环。
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则聚焦于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创新。他提出,生态治理要从“共守江防”转向“共治长江”,联合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在文旅融合上,要挖掘“三国文化”“长江诗路”“三线记忆”等超级IP,打造跨省域文化遗产廊道,依托川鄂共有的茶马古道、川盐古道历史资源,创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文博、非遗、研学旅游一体化发展。
成都市动漫网络文化行业协会秘书长朱晓宇指出,动漫产业可以作为湖北与成都产业协同的切入口。成都动漫游戏产业在政策、市场、技术驱动下发展强劲,未来可深化与湖北的动漫产业合作,着力解决产业创新力不足、市场与融资渠道受限等问题,打造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产业出海,把更多更好的作品推向海外。
四川省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金尚俊表示,商会始终心系家乡发展,踊跃投身各类经贸盛会,积极支持湖北招商引资和产业迭代升级。希望湖北进一步细化楚商回乡创业工作方案,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楚商返乡创业,为湖北发展贡献力量。各方协同努力,推动鄂成渝合作迈向新高度,实现共赢发展。
用数学思维解析支点
几何是探索真理的捷径。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运用“里奇流”理论,将几何演化原理引入中部地区崛起和湖北支点建设。
“里奇流”通过调整曲率发挥作用,使得正曲率区域收缩、负曲率区域扩张,最终趋向于规则几何结构。这一原理可模拟经济社会时空演化及物质分布,通过实施“手术”改变现状,消除局部不规则性,避免“奇点”出现,确保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此框架下,湖北支点建设可采取“最小作用量原理”路径,实施多种“手术”,加强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枢纽建设、绿色转型为核心,形成“磁场效应、灯塔效应”,产生强大吸引力和导向力。
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全球科创高地。依托东湖科学城等平台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聚焦光芯屏端网等“卡脖子”领域,推动光电子信息等技术原始创新。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抢占新质生产力赛道。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计算等新兴产业,打造“世界光谷”“世界车谷”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提升枢纽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枢纽。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超米字形”高铁网、天河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九州通衢”新枢纽。
深化区域协同,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做强武汉都市圈,实施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联合长沙、合肥等城市共建“中部硅谷”,组建AI产业联盟。
找准关键领域发力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目前的工作尚有进一步“加快”的必要。重庆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肖铁岩表示,湖北在支点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趋同、区域协同不足、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有短板等问题。
“湖北要补齐短板,重庆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肖铁岩称,内陆地区开放发展需要硬件升级与软件改革同步推进,尤其要注重通过制度型开放破解内陆物流成本高、通关效率低等共性问题;产业发展不能仅满足于单个项目或企业的引进,而应着眼于整个产业生态的培育;创新优势不等于产业优势,必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为此,他建议湖北在产业生态、交通枢纽、绿色金融三个关键领域发力。
一是强化“汉襄宜”创新走廊与产业协同,构建梯度互补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借鉴重庆“飞地园区”经验推动武汉高校与襄阳、宜昌共建中试基地,形成“研发—转化—制造”梯度分工。二是打造“水铁空”多式联运枢纽,激活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联动优势,整合天河机场、花湖机场、阳逻港等数据,构建长江中游智慧物流平台。三是探索“流域治理一产业转型”联动的绿色金融机制实施路径。依托三峡库区生态优势设立“长江绿色产业基金”,支持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构建持续优化长效机制。联合重庆、湖南建立生态补偿交易所,试点三峡库区碳汇交易。
补齐短板的同时,必须锻造长板。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德敏建议,进一步发挥湖北省基础条件好的独特优势,更加主动强化与长江经济带省市的产业链接、物流畅达、资金融通、人才协同,赋能本省经济发展。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中发挥湖北要素集聚与辐射效应,以武汉为主建设中部地区金融中心,打造中部现代交通主枢纽、文旅融合的国际消费城市和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做好“水”的特色文章,用好水能,保护水生态,发展多种绿色新兴产业。发挥高校云集和科创优势,助推标志性产业链强链畅链,立足已有科技创新基地,开创未来产业。
以政府创新破解区域发展难题
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协同,其实是府际协同问题。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陈井安表示,湖北提出打造五大支点,其中之一是打造区域发展的联动支点,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可借鉴成渝府际协同模式,推进五大机制建设。
以系统性法治建设保障协同的强制效力,制定区域协同条例,明确地方事权边界与全省监督机制;签署府际信用互认协议,强化协议执行约束力;推动司法建设,赋予跨区域协议优先适用效力,确保府际承诺的司法强制力。改革以行政单元为基底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引入经济区发展指标,构建“行政+经济”双维考核框架,推动地方政府从“属地竞争”转向“协同共治”。搭建分布式多中心的自组织形态创新协作架构,设立法定化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分布式协作”模式,引入第三方智库与商协会共建协作平台,增强协调性。建立与地方政府事权相适应的利益分成机制,以事权范围为基础,实施“清单制+责任制”,探索经济行政区适度分离,确保政策沟通及时有效。完善以信息共建共享为纽带的府际沟通渠道,构建府际信息共享平台,打造政务交流标准网络,约束地区间“恶性竞争”,支持资源最优配置。
区域经济发展除了劳动、资本、创新技术等影响要素之外,在中国语境下还有一个重要的自变量——政府。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夏志强认为,地方政府创新活力与区域经济呈强正相关。新时代区域竞争已进入“AI政府”赛道,比如深圳“秒批”系统、上海“一网通办”。建议湖北把握政府创新的时代命题——数字化革命,破除部门数据壁垒以实现跨域协同,重构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流程标准,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区域协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统筹做好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志生建议,湖北需坚持在发展中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地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优化,以融资环境的改善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形成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