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4月30日电 题:“全国先进工作者”韩士法:大山深处的“公路燃灯者”
作者:郑绪岚
四月的荆襄古道,春山如黛,石楠花沿山脊铺成雪线。在331省道塘坪村路段,55岁的韩士法身着橘红色工作服,正与巨石“较劲”。暴雨冲刷的山体塌方处,他挥动重锤的身影,像一枚楔入群山的橘红印章——这是他作为养路工的第三十五个春秋,也是他以路为笔,在大山褶皱里书写的第三十五载“养路心得”。
一套桔红色的工作服、一把铁铣和铁镐,一双粗糙的手,这是韩士法形象的真实写照。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百名模范养护工”“荆楚楷模”“荆门市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今年,韩士法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扎根深山三十余载倾心护路的最高礼赞。
山坳里的少年誓言:把泥泞踩进鞋底,将通途种进心间
1969年,韩士法出生于栗溪镇的一个小山村。蜿蜒十里的泥泞山路,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晴天,尘土裹着裤脚;雨季,泥浆漫过膝盖。作为农民家庭的孩子,他比同龄人更早读懂了大山对文明的阻隔:每逢暴雨冲毁路基,村里数月断了车辙,也断了山货出山的希望。那些被大山困住的清晨与黄昏,让少年立下誓言:“我要让山里人能走出去,让好东西能运进来。”
1989年,正值栗溪公路管理站招考养护工,这个20岁的青年毅然抓住改变命运的契机。手握铁锹的第一天,他便许下“要让山里人有好路走”的承诺,也是从那天起,他便把自己“种”在了公路上——铲砂石、补坑槽、清边沟,双手磨出的老茧层层叠叠,像公路上被岁月压平的沥青纹路。
1999年,韩士法肩负起东宝区公路建设养护中心栗溪公路管理站站长的重任,从此他以站为家,在岁月的长河中兢兢业业地守护着公路,也亲眼见证了公路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迁。
如今,331省道早已完成改造升级,栗溪镇至仙居乡车程缩短40%,山区成功迈入“1小时经济圈”。正应了那句话,路通,则民心通;路畅,则百业兴,栗溪镇的香菇、土蜂蜜通过平坦的公路销往全国,旅游业也因交通出行环境持续改善而日渐兴旺。“看到乡亲们日子好起来,就知道我当初选对了。”韩士法的笑容里满是欣慰。
公路上的“绣花哲学”:从挥镐凿石到公路医生的匠人蜕变
公路养护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韩士法知道自己缺乏专业知识,为了尽快掌握公路养护的专业知识,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他拿出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潜心钻研、努力学习,利用下班时间加班加点给自己“充电”。
从公路“小白”到能“望闻问切”的“公路医生”,他精通治理各类“公路病害”,心里仿佛绘制了一幅《公路病害图谱》,不同的问题对应着不同的“诊疗方案”。“路面上最常见的病害就是补坑槽,用我们山里的话叫补窝子,听着糙,实则是门细功夫。”韩士法蹲在沥青路面旁,指尖划过新补的坑槽边缘,“划线要直如尺,挖盒要方如矩,清底要净如镜。”从砂石路到沥青路,他的工具从十字镐变成了精准量尺,工序从“粗放填”升级为“八大工序”——划线、挖盒、清底、配料、拌合、刷油、回填、压实,每一步都像在雕刻艺术品。
早年间,为了解决路面经常出现的沉陷、拥包、松散等问题,韩士法经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成功探索出了一套补油作业新工艺,彻底根治了路面推移的难题。为了节约成本,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油锅巴”废物利用的办法,用来填补坑槽和硬沉陷。
“养路就像养孩子,得用心琢磨。”在韩士法的“琢磨”里,藏着最质朴的工匠精神。就是这种甘于吃苦的精神,让韩士法在各项“技术大比武”中脱颖而出,多次获得全国公路系统“模范养路工”“湖北省公路养护技术能手”“湖北省十佳公路养护标兵”等称号。
风雪中的“逆行者”:用责任守护公路的四季
每当云层压向山脊,韩士法的生物钟就自动切换成“战时模式”。夏冬两季,是韩士法最操心的时节。夏天防洪涝,他化身“清道夫”,汛前全面清理边沟、涵洞,确保排水畅通;冬天遇冻雨、大雪,路面结冰,他配制“融雪剂处方”,除雪除冰。
“看到天阴沉,心也跟着沉。”韩士法说。每遇恶劣天气,山体就容易出现滑坡、塌方、泥石流,巨大的石头时不时就会落下成为“拦路虎”,影响过往车辆的通行。三十五年里,他记不清多少次在深夜的暴风雨中清障,多少次在寒冬里破冰。“这种情况,只能先保通再保畅,我们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让过往的车辆都能通行,再让路面恢复干净、整洁。”韩士法说。
2024年除夕前夜,暴雪封路。韩士法用铲车推开半人高的积雪,把抛锚的新能源车车主带回站里热饭暖身;天未亮又护送充电后的车主上路,车轮碾过积雪的声音,像极了他童年渴望的“通途乐章”。
同为养护工人的妻子张桂香笑他“太双标”:工作中雷厉风行,暴雨夜接到塌方消息,抓起铁锹就往山里冲;生活中却常忘带钥匙、记错饭点,“但他巡路时,连每棵歪脖子树的位置都记得清,闭着眼都能知道哪道山梁易塌方,哪段路基有暗伤,哪处涵洞要清淤。”
有人问他:“一辈子守着山路,值吗?”他弯腰捡起一块碎石,在掌心磨得发亮:“你看这石头,单看不起眼,可铺成路就能驮起千钧。我啊,就是大山的铺路石。”三十五载,他把自己炼成了一块顽石——经得起风雨侵蚀,担得起岁月重量,更在千万人的脚下,铺就了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夕阳漫过栗溪镇的山梁,韩士法又一次开起巡路车。反光镜里,橘红色的身影与晚霞渐次交融。这条他用青春丈量的山路,早已不再是阻隔文明的天堑,而是串起希望的珠链。这是一个养路工写给时代的情书,用三十五年的光阴,在大山的脊梁上,刻下永不褪色的“担当”二字。(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