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9日电 (周玉微 夏丽红 赵薇)5月6日,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街的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进行内部装修收尾工作,这座由原区图书馆改建而成的托育中心,有望在本月内全面竣工,预计今年9月正式对外运营。
“中心计划设计托位数150个,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总投资600余万元。”区卫健局家庭发展和妇幼健康科负责人陆飏介绍,该项目充分盘活闲置公共资源,依托吴家山街片区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和妇幼保健医疗网络,未来将成为全区托育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中心和示范样板。
部分家庭存在“带娃难”
该项目稳步推进,离不开政协委员付娟娟的提案《关于建设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中心的建议》。作为武汉回归大自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娟娟在调研中发现,东西湖区部分0—3岁婴幼儿家庭面临“带娃难”问题,尤其是产假结束后的两年半“托育空白期”,让许多双职工家庭颇为头疼。
数据显示,尽管东西湖区已有托育机构114家,提供托位4057个,每千人托位数达4.38个,但仍难以满足家庭多样化需求。
“长辈带娃存在喂养观念差异,新手父母又缺乏经验,专业照护服务需求迫切。”付娟娟在提案中提到,当前婴幼儿照护服务存在三大短板:一是社区资源稀缺。适合0—3岁婴幼儿的户外活动场地、母婴室等配套设施不足,游乐设施多面向大龄儿童,缺乏安全且符合早期发展需求的器材。二是专业照护力量薄弱。特殊需求婴幼儿(如早产儿、病患儿)及单亲、低收入家庭难以获得专业支持,现有社区服务人员大多缺乏系统培训。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企业、园区因安全、成本等因素,较少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导致职工家庭难以兼顾工作和育儿。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婴幼儿早期发展,也降低了家庭的生育意愿。”
付娟娟表示,她建议构建“社区照护网络”,推出计时托、半日托等灵活服务,并通过“精准照护清单”为不同家庭定制支持方案,如为困难家庭减免费用、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师上门指导等;推动社区照护中心与卫健部门联动,定期开展体检、营养指导、疾病防控知识普及等服务,降低家长育儿焦虑;科技赋能,建议为居家照护家庭配备“一键求助”设备,利用大数据分析婴幼儿成长数据,开创婴幼儿照护服务智能化、数字化新局面。
怎么办?织密育儿服务网
如何将建议转化为实效?区卫健局表示,以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支点,撬动多层次解决方案落地:
将区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纳入“学前教育补短板”政府投资项目,选址人口密集的吴家山街,辐射周边社区。同时,投资3000万元建设8所公建民营性质托育机构,并争取市、区两级建设补贴资金265万元,用于建设3所公助民营性质托育机构。
参照上海等发达城市经验,在东山、辛安渡、柏泉和新沟镇等4个西部街道开设公益“宝宝屋”,由政府购买服务,每周为社区家庭免费提供1—3次服务。在将军路和金银湖等中、东部街道开设非营利性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提供临时托、计时托等多种服务模式。目前东山、辛安渡、柏泉、新沟镇和将军路等5个街道已完成装修并启动招标,金银湖街道完成选址。
自2020年以来,每年组织召开全区托育机构相关工作指导会,邀请儿童保健和传染病防控专家开展培训,累计培训450余人次。联合区人社局培训育婴员645人次,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2022年在区妇幼保健院成立“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团队”,每季度对全区托育机构进行全方位业务指导,累计开展12次。
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后续,将继续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积极出台区级运营补贴政策,推动0—3岁托育服务与4—6岁学前教育统筹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托育服务,探索互助式托育模式;深入推进医育结合,探索在区妇幼保健院举办特殊儿童托育机构,为发育迟缓、孤独症等特殊儿童提供托育服务;联合街道卫生院开设“育儿健康角”,为幼儿免费提供身高体重监测、营养咨询等贴心服务,让更多家庭享受到“家门口”的科学育儿服务。(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