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看洪山,漫步体验青春的节拍——
洪山大学之城焕新 科创文旅双向奔赴
■ 洪山江滩:碧水荡漾绿葱茏
从沙石堆积的“灰色地带”到生机盎然的“亲水乐园”,700棵樱花树织起全市最长樱花大道,橘红的荻海栈桥如丝帛垂落江畔。春天看繁花似锦,夏天听蝉鸣蛙叫,秋天赏落叶缤纷,冬天观芦苇摇曳。
■ 街道口商圈:“最青春”融入城市风情
街头巷尾的悠悠晚风,永远带着青春记忆的青涩味道。在两条地铁线交织的黄金十字带, 新老商业体鳞次栉比,音乐起、人群聚,樱花雨、逛市集。新消费、新业态、新体验,老牌商圈也跳动着一颗“年轻心”。
■ 融创智谷:智造风景线观科创“热带雨林”
智慧潮涌,瞬息万变,于科创土壤中涌现新锐力量,在思维碰撞中闪耀人工智能的创新星光。“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集聚优质的“种子”,提供肥沃的“土壤”,营造适宜的“气候”,让创新在此竞相迸发。
■ 洪山科创大厦:高校里的“造梦空间”
区、校、企合作,将最近的孵化基地放在校园,让最好的创业伙伴留在身边。产业园区环大学生长,出校区、进园区,从实验室到公司不过5分钟车程。人才、资本、技术要素集聚赋能产业生态圈,小游戏的未来从这里出发,高校科技成果在“造梦空间”里“转”起来。
■ DE未来港:欧式城堡闯入童话世界
项目建设进度条持续“刷新”,企业研发、生产一线热气腾腾。电力能源、生命健康、汽车零部件制造三大产业由“新”向“兴”,人、产、城深度融合绘就一座生态幸福城。青菱,拔节生长、跃向未来。
■ 武钢云谷·606:老厂房拍出硬核“工业大片”
沸腾的铁水淬炼成云谷里创新火光,工业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产业园区。红砖墙、现代雕塑、玻璃房子,工业与艺术“共舞”,留下冶金记忆。科创、文创、艺术企业集聚,焕发产业新生。
■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高校里的4A级景区
地大逸夫博物馆,我国首个被认定为4A级景区的高校博物馆。化石幕墙、海百合化石、年龄达43亿岁的岩石、“神州第一龙”黑龙江满洲龙化石、贵州关岭鱼龙……一件件珍贵藏品,记录着地球的沧桑,也凝聚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和博物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 汤逊湖社区大港片区:渔舟唱晚邂逅春和景明
明黄栏杆沿着堤岸一路延伸,转角处的砖红灯塔迎来落日黄昏。咖啡香、玻璃窗,一览一线湖景。无须刻意取景,按下快门就是童话里的一帧。昔日小渔村蜕变文艺打卡地,涟漪荡漾处,浪花正在翻涌新的故事。
(摄影:王峰)
■ 创意天地:文创街区打卡很“City”
美术馆、咖啡店、创意市集和年轻的创业团队不期而遇,产业园区也可以很时髦、很青春。当科学技术赋能文化创意,园区、校区和社区走向融合,创意将不设边界,笔下画出的皆是未来。
■ 杨春湖片区:高铁看武汉“第一眼”
高铁看武汉,首在杨春湖。生态公园碧波荡漾,鸢尾花海荡漾水面。半边山水半边城,美丽河湖流淌幸福。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多层次医疗保障、国内外优质教育、托老托育服务星罗棋布。
这一站,街道口,下一站,茶山刘。林荫掠影,湖光浮青,山水相拥处,汇成洪山大学之城。
35所高校、60万在校大学生在此汇聚,15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于此腾飞,创新创业的血脉融入城市发展的基因;烟波浩渺的湖泊,绵延不绝的峰峦,铺展开洪山山水城市的面貌;高铁看武汉“第一眼”的优势区位,赋予其融通内外、开放包容的气质。
从“新”看洪山,一座多元、开放、繁荣的活力之城正由创新的力量创造。
这颗“新”,跳动在逐梦的创新空间里。
当摄像机位对准杨春湖畔,十余栋“红房子”错落有致,老旧空间变身科创活力载体,引来一批初创团队瞄准科技前沿、探索未知世界。这里不仅是工业遗迹的留存地,更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在洪山,环绕高校成长的产业园区,正成为集展馆、剧场、艺术空间和精品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年轻人集聚的创新街区,自带热门属性。
这颗“新”,藏身于蝶变的湖光山色里。
谷雨时节,长江之畔的城区在晨曦中苏醒,荻海栈桥上,观景的游客步履轻盈,从昔日荒滩化身城市“绿洲”,百万市民亲水而居。14座湖泊星罗棋布、碧波荡漾,最美高校落日洒落南湖碧波,喻家山、狮子山、桂子山等多个山体遥遥相望,湖山映照青春身影,与最美月季花路相遇,勾勒出洪山独有的诗情画意。
这颗“新”,交融于崭新的城区气质里。
环线交错、高铁之心,畅联城市、链接全国。从大学之城到“双创”热土,每年有2.5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洪山、百余家科技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这里发展壮大、通达,让如今的洪山更加开放包容、充满机遇。
策划: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
图文:王东方 栾嘉雯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