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通讯员武文旅
“登黄鹤楼俯瞰两江灯火,在光影交织中穿越千年诗画;漫步湖北省博物馆,听编钟奏响长江文明的亘古回响;循着城市街巷的咖啡香,解锁‘老武汉’与‘新潮流’的奇妙碰撞……”上周末,上海游客李雯在社交平台写下对武汉的观感,几分钟后,大数据将它推送给了与许多武汉有过交集的游客,收获众多认同和点赞。
长江之畔,武汉正迎来文旅发展的“高光时刻”。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携程数据显示,武汉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
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奋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武汉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能级,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这座拥有3500年建城史的英雄城市,正以“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向世界展示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 千年文脉赋能城市焕新
3500年的建城史,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武汉文旅发展的根基。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焕发生机?武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构建城市的文化认同体系,以创新表达让历史“活”起来、文化“潮”起来。
央视春晚捎着汉口老房子,“跑”进亿万家庭的荧屏;樱花拂过武昌古城,“飘”进万千游客的镜头。百年前,昙华林是这座城市的“顶流”,今天,借由保护与活化,新场景、新业态、新企业的融入,浇筑生长脉络,假期日均客流高峰可达8万—10万人次,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鲜活样本。
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也正在按下“加速键”。武汉正加快推进“一桥两山”世界级景区建设,统筹黄鹤楼、知音文化旅游区等资源统一运营。即将开园的开元森泊度假乐园巧妙融入知音文化元素,楚剧元素与伯牙琴音相映成趣。武汉戏曲艺术中心、武汉图书馆新馆等文化地标加速建设。市民陈女士满怀期待:“听说新的图书馆设计很时尚,以后带孩子去更方便了。”
■ 现象级IP引爆多维消费
“今年在武汉看了三场演唱会,每次都会提前到,顺便逛逛武汉,这种体验很棒。”来自北京的大学生小林的体验,精准诠释了武汉“演艺+文旅”模式的乘数效应。通过将演出审批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武汉一季度营业性演出突破1.1万场,同比增长14%。
今年以来,从“跟着春晚游武汉”到“相约春天赏樱花”,再到“汉马”的全民参与,赏花经济、赛事经济、会展经济、演艺经济形成“流量矩阵”,武汉文旅消费“组合拳”持续发力。
刀郎演唱会期间,大量外地观众来武汉观演,武汉文旅引导酒店、景区、餐厅等企业提供优惠活动,“凭票享优惠”全域联动计划刺激消费神经:据飞猪旅行数据显示,演唱会期间前往武汉的机票和火车票,预订量环比增加近10%。演出场馆周边5公里内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31.1%。从周边商圈抽样数据来看,永旺梦乐城经开店单日人流量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83%。演唱会、樱花季和汉马产生叠加效应,让春天的武汉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
文创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更令人关注。创新推出的“鹤舞流光”黄鹤楼发光冰箱贴,单品销售量突破8万个,带动销售额超1000万元。“蒜鸟”系列发声毛绒玩具线下销售超15万个,销售额超1000万元。“蒜鸟”的成功也带动了武汉方言系列文创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形成汉派美学符号集群。这些“有温度、有潮感”的文创产品,不仅仅是伴手礼,更成为武汉文化的“移动传播器”。
■ 全球营销刷新城市形象
“樱花太美了,去过武汉大学之后,真想留下来读个研究生。”来自格鲁吉亚的旅游博主安娜的感叹,折射出武汉正在形成的国际吸引力。3月樱花季期间,2025武汉国际旅行者大会吸引西班牙、意大利、格鲁吉亚等数十个国家及地区的200余位网红旅行者来汉深度考察。他们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的有关武汉的内容,累计获得超4000万人次曝光量。入境游热度也在持续增长。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今年“五一”假期,武汉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70%,增速领跑中部地区。
“走出去”“请进来”。武汉文旅部门先后赴西班牙、德国、法国等6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活动,将武汉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立体呈现。在海外社交媒体上,黄鹤楼的飞檐翘角、长江的波澜壮阔成为全球网友的“云打卡”对象。5月21日,武汉发布的年度宣传大片《武汉,江润三镇 城通九州》,被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在海外社交平台的官方账号转发推介。武汉正通过多样化的国际推广手段,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从樱花季的全球狂欢到长江文明的世界表达,武汉正在完成从“流量城市”到“留量城市”的质变。当千年文脉遇见创新基因,当历史街区生长出现代业态,当长江水脉连通世界脉络,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以文旅融合为支点,撬动着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进程,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出属于长江文明的璀璨回响。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