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江岸区
武汉市江岸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让红色文化深入少年心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7月01日 17:18
2025年07月01日 17:18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1日电 (王晓璇 卢琪)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纪念日。当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在武汉市江岸区开展。镌刻着英雄名字、书写着历史的街道,成为青少年的沉浸式课堂,互动剧游、跨时空“对话”等将红色历史由课本“带”进现实,为青少年打造一堂“知信行合一”的生动思政课。

  让信仰力量“行”至深处

  “江岸之光 ·行走课堂”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以城市为课堂、街巷为课本,将思政教育融入城市肌理。在《烽火少年行——1938武汉记忆》剧游中,青少年们走进历史街区,化身抗战少年,通过破译“战略密码”、完成情景任务等,了解武汉抗战历史。

  “当我站在陈怀民路,由剧游探索革命先烈陈怀民的故事,才明白课本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武汉市江岸区沈阳路小学学生刘博延说,“行走课堂”让他更加深刻感悟革命精神。

  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资深媒体人余坦坦翻出一张张老照片,为学生讲述家人的抗战故事,“泛黄的家书会风化,但精神的火种永远明亮。”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对话”新四军战士葛林、八路军团长李玉治等抗战亲历者,了解武汉保卫战的“烽火硝烟”及抗战历史的悲壮惨烈,学生们纷纷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现场,学生们还化身小记者,由采访探寻抗战英雄们的精神世界。“在武汉保卫战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让抗战英雄坚守阵地?”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学生张绎辰提问道。余坦坦展示李玉治在战地写的家书,说道:“‘若有战,召必回’,英雄不是天生无畏,而是心中装着比生死更重要的信念。”

  武汉市青少儿剪纸学会副会长林君带来非遗剪纸互动,向学生们展示以抗战英雄陈怀民战斗故事为题材的剪纸,“这些作品既致敬英雄精神,也让孩子们了解非遗。”

  让红色文化“声”入人心

  活动中,AI技术成为思政教育的“神笔马良”。学生们根据历史资料中的时间、地点等线索,破解“战略密码”,打开武汉保卫战的珍贵档案,深入了解历史细节。通过AI复原历史影像、重现战地场景,学生们与抗战英雄展开“对话”。

  行走在历史街区,学生们用手机扫描街景,通过剧游《烽火少年行——1938武汉记忆》解锁历史故事,在AR中“看见”武汉的烽火岁月。

  “这种‘科技+思政+行走’的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边界,更为学生构建起多维立体的精神成长空间。”武汉市江岸区一元路小学思政教师柳靓葳说,“行走课堂”是深化思政育人的重要实践,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真理力量,在实践探索中坚定理想信念。

  让思政之光“照”见未来

  从参观历史场馆到沉浸式学习,从“入耳”到“入心”,“江岸之光·行走课堂”青少年思政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从传统的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深度教学融合。

  “江岸区作为武汉城市近代化的起点,是武汉红色基因的重要传承地。‘行走课堂’这类思政实践活动,通过适合孩子的方式开展红色教育,让孩子们能够亲身探索、亲身感受,从而传承红色基因。”余坦坦说。

  “江岸区这片土地,是历史的承载地,也是我们学习的‘活教材’。”江岸区沈阳路小学思政教师周宇静说,将带领学生们“追星”这些爱党爱国的英雄,让孩子们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少年。

  据介绍,江岸区将持续深化“科技+思政+行走”模式,进一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中,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代代相传。(完)


【编辑:裴春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