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利川,骄阳似火。在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镇的田间地头,一支由湖北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的“籽籽同心”实践队正与当地村民热络地交流。连日来,这支由8名师生组成的“工作队”,将思政课堂搬到了乡村振兴一线,深入恩施烟草帮扶的安山、堰塘、金龙三个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与驻村工作队共谋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合作。
在安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空地上,一场主题宣讲吸引了众多村民。实践队员们巧妙运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将时代大命题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身边事。
走进“中国红色美丽村庄”和“中国传统村落”的金龙村,实践队发现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这个村庄在烟草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以“红色引领、金色致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烟业+N”模式,产业正焕发蓬勃生机。
在堰塘村的茶园里,实践队员们与茶农一起采茶、唠家常。这里的“利川红”茶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更构建起“茶—烟—旅”立体发展格局。
在非遗展示馆,这群大学生化身“学徒”,跟着传承人学习“肉连响”舞蹈。传统鼓点与现代舞步的碰撞,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从乡村宣讲到田间调研,从茶园劳作到非遗体验,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真心感受民情。他们带去的不仅是知识和理念,更是一份青春的热情与担当;带走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
返程前,队员们将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和调研报告留给了当地村干部。这些凝聚着青春智慧的“乡村方案”,将成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纽带,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作用。
在广袤的田野上,新时代的青年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怀揣对乡村的深情与责任,用智慧赋能发展,在文化、产业、民生等多领域留下了青春的印迹,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杨秀明 张肖薇 王祖龙)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