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荆楚各地
湖北荆门打造垃圾循环产业园 实现“三化”蝶变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8月12日 11:38
2025年08月12日 11:38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2日电 (黄峰威)为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城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荆门市委市政府摒弃“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思维,树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理念,聚焦聚力建设“静脉产业园”,致力打造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

  据统计,园区建成运行以来累计处理生活垃圾量约94.65万吨,发电2.89亿千瓦时;处理建筑垃圾约23万吨,产出骨料20万吨、压制砖8万平方米;处理餐厨垃圾约10万余吨、污泥18万吨,产出沼气950万立方米、营养土9万吨。

  坚持谋定后动 科学编制园区规划

  结合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饱和封场、建筑垃圾围城等实际,积极探索垃圾治理模式。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终端处理设施统筹规划,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最终决策集聚建设静脉产业园。园区总投资10余亿元,占地460余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300吨/天的餐厨垃圾、市政污泥、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处理项目和800吨/天的建筑垃圾处置项目;二期建设700吨/天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配套建设应急填埋场,力争实现城市多源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目标。

  为有效规避“邻避效应”,多次组织业内专家现场踏勘、比选论证,充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和居民点范围,最终确定将园区设置在现有垃圾处理场周边,距离中心城区13公里,并对园区周边500米范围住户进行搬迁,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规划设计,聘请中国城建院、深圳建科院等高端设计团队,秉承“绿色循环,集约发展”理念,对生活垃圾采取机械炉排炉焚烧发电工艺处置,对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采取“预处理+厌氧消化”工艺处理,对建筑垃圾采取“破碎分选+再生利用”工艺处理。同时,按照园区化协同处置和污染物防控耦合机理,在项目整体设计中,将各项目单元物料协同处置、能量循环利用、“三废”集中处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市政设施及生产设备相互共享,最大限度发挥园区功能和效益。

  坚持效能优先 加速推进项目落地

  荆门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协调,市、区、镇三级紧密联动,全力推进项目快落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多次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审核规划设计和项目布局,审定实施方案。在推进过程中,市级建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定期调度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征迁、土地征转等问题,确保项目实施蹄疾步稳。

  抽调专人成立项目服务专班,实行“日碰头、周研判、旬调度”工作机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科学调度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同步办理选址、用地、环评等手续,聚力推进项目快落地。一期项目2017年3月启动,仅用7个月时间完成相关前期,当年12月全面开工建设,2019年建成投入运营;二期项目2018年3月底启动,仅用8个月时间完成项目前期,2019年5月全面启动建设,2021年正式运营。

  项目启动建设后,同步加强质量监管,安排专人脱产驻点,聘请第三方机构进驻工地,开展全过程监督;并以项目建设指挥部名义成立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市民代表及厂址周边居民代表组成的项目监管小组,定期入场监督检查;同时要求项目公司采购安装一流的设施设备,组织一流的技术队伍进场施工,全面把控项目建设质量,力求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静脉产业示范园区。

  坚持示范引领 着力完善治理体系

  指引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园区生活垃圾等末端处理设施建设“激活”前端垃圾分类及收转运全链条,加速推进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中心城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基本全覆盖,各县(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1%,生活垃圾分类自然村占比达50.9%。5个社区(村)被湖北省住建厅评为“省级垃圾分类共同缔造示范社区(村)”。在牌楼西河小流域垃圾分类工作中,成功探索出“一坑两桶三上门+生态绿岛”的垃圾治理体系,该模式已在全省推广。

  辐射带动全域垃圾治理。充分发挥园区辐射作用,带动钟祥市、沙洋县相继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生物质发电项目并已投产运营,京山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点火”试运行;指导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分别引进新型环保设备等方式对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推进钟祥市、京山市分别引进专业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工作,加速推进城乡垃圾综合治理。

  牵引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园区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运用“3R”原则,集中处置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沼气、生物碳土、再生建材、电能等资源化产品,实现能量循环、营养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无机物循环等五大循环,形成从源头收集到末端全利用的“静脉全产业链”,基本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目标。静脉产业园当时也被列为四大循环经济特色园区之一,与化工循环产业园等形成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有力助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完)

【编辑:丁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