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5日电 (黄卓)近年来,宜昌市夷陵区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视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根基工程”,通过编织一张全方位的成长培育网,让每一颗童心在阳光下绽放光彩。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底色”。夷陵区借着清明祭扫、“七一”献礼、国庆颂歌等重要节点,在中小学掀起了红色教育热潮。
全区4万余名师生走进烈士陵园,三斗坪小学的孩子们挽着老战士的手,在墓碑前静静聆听峥嵘岁月;分乡初中的师生们重走刘西年烈士战斗过的山路,脚下的石子仿佛都在诉说当年的热血;太平溪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拿起画笔,将英烈故事绘成一幅幅生动漫画。这些青少年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基因在笑声与感动中代代相传。
同时,《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经典作品走进读书月、红色观影现场,120余场活动让孩子们在文字与光影中与英雄对话。而“功勋人物事迹进校园”等德育品牌,更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崇尚英雄的种子。
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中,戏曲的水袖、书法的墨香、剪纸的巧思、版画的肌理,还有抖空竹、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100余场“非遗进校园”让孩子们在笔墨书香里触摸传统文化根脉。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上的诵读,让红色经典的韵律回荡在校园,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悄悄发芽。
社区是课堂的延伸,更是成长的“第二空间”。夷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资源,让暑期托管变成了特色“育德加油站”。兴安社区的“童讲普通话”课上,孩子们带着拼音卡片走街串巷,让文明用语传遍每个角落;平湖社区把“食品健康”和“军事教育”打包成课,一边学辨别过期食品,一边体验队列训练,成长所需全兼顾;峡江社区的安全课、望江社区的防溺水演练,教会孩子们给生命“上保险”;长江市场社区的反诈小课堂,让“不听不信不转账”的口诀刻进心里;营盘社区的“我是谁”心理团辅,帮孩子们解开成长的小烦恼;绿洲社区的“绢上生花”课,非遗技艺在孩子们指尖绽放……在体验中收获,成长的脚印格外清晰。
夷陵区把文明实践育人作为“必修课”,让孩子们在志愿服务中锤炼文明品格。全区中小学的环保小分队成为亮丽风景线,小溪塔三小的“洁净母亲河”行动中,孩子们蹲在黄柏河畔捡拾垃圾,让碧水清波映出笑脸;黄柏河小学的“垃圾分类”实践里,“可回收”“厨余”的分类口诀成了课间流行语;东湖初中更凭着系统化的生态教育,摘下了Eco-schools绿旗荣誉,“生态小公民”的理念成了校园新风尚。
小溪塔二小的“雷锋精神届届传”活动,已在时光里走过41载。结合“5210我爱夷陵”主题活动和“同读《雷锋日记》”,孩子们从帮同学讲题到为社区老人送温暖,用行动唤醒心中的“雷锋基因”。
社区里也活跃着“小小志愿者”的身影,300多处卫生死角被他们清理得干干净净,8000余份宣传资料送到居民手中;交通路口的“小小文明劝导员”,举着“请走斑马线”的小牌子,用稚嫩的声音纠正不文明行为……志愿精神,就在这些点滴实践中慢慢扎根。(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