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25日电 (陈华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刘运德23日带领研究生们,在实验室对来自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一批水样开展分析,努力破解隐藏其中的水文循环与生态环境效应“密码”。
近三年来,他们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调查与生态效应评估,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跨域协作:联合开展野外调查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总长2179千米,蜿蜒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维系西北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然而,这广大的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极为脆弱。为了读懂这条河流的呼吸,摸清地表水的脉络、地下水的脉动与植被的低语,2022年10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了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以及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了下设课题《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调查与生态效应评估》的研究重任。
这场至今跨越三年的科学之旅,如同为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全面“体检”,既要摸“家底”,更要开“良方”。
近三年来,四家单位40余名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与研究生,在塔里木河流域行程超过8000公里。他们围绕课题紧密协作,揭示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变、水位动态及其生态效应,深化了对水岩作用、灌溉淋滤及生态输水的认识;编制了主要绿洲区地下水埋深、水质图集,发现地下水整体淡化、局部咸化及大规模降落漏斗特征;构建了生态输水—地下水埋深—植被响应模型,提出生态输水的优化方案,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绿洲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孙自永教授表示:“这项综合研究,并非局限于单一的水文地质或环境领域,需要地质、水文、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的支撑。各科研单位和机构联合开展野外综合调查研究,是当前科研攻关的趋势,唯有如此,研究才能更加深入。”
野外征途:坚守科学探索初心
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展各项野外调查,远非想象中那般轻松。这片广袤的土地,多被荒漠、戈壁覆盖,气候干燥,风沙肆虐,交通极为不便。有时为抵达一个水样的采样点位,驱车五六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为保证水样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大家常常天未破晓就踏上征程。夏日,大家顶着40℃以上的高温炙烤。冬季,迎着零下20℃的凛冽寒风。为确保现场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炎炎夏日,队员们用冰冻的矿泉水瓶为设备降温。酷寒冬日,又用棉衣将设备层层包裹,防止其因低温“罢工”。
野外调查是对体力、意志和科学态度的多重考验。一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师生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展野外采样,因道路受阻车辆无法继续前行,若要抵达取样点位,就必须在烈日炙烤下,背负沉重仪器,步行半小时以上穿行于荒漠。“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个数据都至关重要,绝不能遗漏。”刘运德坚持前往。师生们咬牙坚持,沿着漫长的沙土路继续前行,完成取样。
塔里木河流域地广人稀,采样点位分散且多远离城镇村落。采集地下水样时,寻找合适的水井至关重要,当地居民冒着烈日,在田埂和地头间耐心带路寻找井口。待师生蹲下身在井边取样时,居民们又拎来哈密瓜和葡萄,热情邀请师生品尝。“淳朴善良的居民们,让我们在酷热中感受到阵阵清凉。”研究生蓝馨说。
野外调查是育人的生动课堂。研究生白丽彤说:“这让我完成了从理论到应用的跨越,从最初操作仪器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能独立完成点位勘察、样品采集和数据记录全流程工作。”(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