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5日电(程贺轶 程宇虹)“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康复出院时挥舞的小手、家长一句由衷的‘谢谢’,还有危重患儿转危为安,长期被疾病困扰的孩子重现笑容—这些瞬间,让所有的疲惫和付出都变得值得。”4日,在襄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张一曲医师说这句话时,眼中闪着光。
前不久,当1岁2个月的汐汐被120紧急送入该院时,已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妈妈哽咽着叙述孩子睡觉时突然发病的情形。
张一曲医师迅速判断病情:“急性喉炎伴有喉梗阻,这是儿科急危重症!”她一边组织抢救,吸氧、雾化、静滴激素,一边温和而坚定地安抚家属:“经过积极治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好转。”半小时后,汐汐的呼吸逐渐平稳,张一曲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这样的不眠之夜,对张一曲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来,她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用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共情,守护着无数孩子的健康。
“儿科又称‘哑科’,诊断不同于成人,需要症状、体征、证据‘三证合一’。”张一曲深有感触地说。面对无法清晰表达诉求的患儿和焦虑无助的家长,她深知除了精湛的医术,沟通与共情同样重要。“一句通俗的解释、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耐心的倾听,其力量甚至胜过一剂良药。”
在工作中,张一曲不断磨砺临床技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她多次获得医院技能大赛奖项,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骨干医师”。面对儿童病情“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她培养了高度的警惕性、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决断力。“每一次值班都神经紧绷,每一次诊断都慎之又慎。”
作为襄州区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带教老师,张一曲承担着实习医师、规培医师的带教工作。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自示范查体、儿科常规操作,指导学生病历书写和医患沟通。
“放手不放眼”是她的带教原则。她让学生独立接诊病人,自己从旁补充纠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病情的能力。“培养一名医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一种严谨、负责、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
8月的一个夜晚,4岁6个月的悠悠和2岁5个月的华华因误食毒蘑菇,腹痛伴呕吐十余次,被紧急送入儿科。张一曲立即组织抢救,洗胃、输液、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上报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经过及时治疗,孩子们转危为安,第三天就康复出院。
基于十年的积累与反思,张一曲对未来有了清晰规划:在全面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亚专业方向,通过专科进修和专项技术培训,在儿童呼吸、消化、神经或内分泌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十年如歌,张一曲用爱与专业书写了一名儿科医生的初心与使命,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儿童的健康成长,用言传身教培育着医学后继人才。她的身上,体现出医者的仁心仁术,也体现出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风采与担当。(完)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