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5日电 (吴怡萱 万春风 刘丛天)清晨,兴山县水月寺镇粮食饭店的邹大兴就忙碌了起来。作为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兴山毛狗团子”唯一的市级传承人,邹大兴和她的妻子许宜珍22年如一日,传承这一承载着乡愁的地方特色美食。
2011年,邹大兴为患病的母亲寻找健康饮食,重新拾起家乡的传统手艺——毛狗团子。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反复调试工艺,将粗糙的荞麦磨成细粉,调配出咸香适口的腊肉馅料。这份坚持,不仅让母亲的身体日渐好转,更无意中点亮了他未来的道路。
2020年母亲离世后,邹大兴将这份家传手艺带进了自家经营的“粮食饭店”。这种带着淡淡荞麦香、馅料饱满的毛狗团子一推出,立刻征服了食客的味蕾,一炮而红。从此,一个小小的团子,成了连接乡土与时代、传统与创新的美味纽带。
邹大兴深知,传承不等于守旧。他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注册“兴哥毛狗团子”商标,设计礼盒包装,创新引入真空冷藏技术,让团子突破地域与季节限制,远销至新加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去年,仅通过快递发往外地的团子就超过2万个。
每年正月十五,水月寺镇“闹元宵·赶毛狗”民俗盛会热闹非凡。舞龙灯、采莲船、篝火晚会吸引着四方来客,而毛狗团子始终是这场文化盛宴中不可或缺的味觉主角。它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水月寺镇乡村振兴路上最鲜活的文化符号。
邹大兴的初心远不止于自家店铺。他在道路坪村召开屋场会,以每公斤10元的保底价收购乡亲们的荞麦。从最初发动11户试种60亩,到带动周边乡镇乃至邻县形成规模种植,耐旱抗灾、一年可收两季的荞麦,真正成了乡亲们地里的“金疙瘩”。
2022年,毛狗团子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邹大兴成为市级传承人。他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让毛狗团子走进校园、景区,成为水月寺镇的一张美食名片。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传统美食正在形成产业集群:肖学翠的餐馆日销200余个,曹世林夫妇成功转型团子专卖,胡祖英在景区开设专营窗口……一个团子,悄然重塑着山区的经济脉络。
去年8月,一座投资建设的荞麦公社酿酒厂在道路坪村落成。用酒糟喂猪、猪粪肥田的循环模式,将毛狗团子产业进一步延伸,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多元动力。(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