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崛起宜昌
一次演出 一次三峡文化的传递
三峡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12:26
2025年09月08日 12:26 来源:三峡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一次演出 一次三峡文化的传递

  ——专访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及文化惠民演出总导演秦新民

  9月6日晚,一场“以江为台、以山为幕”的实景演出,拉开了第十六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的序幕。这场演出为何选择在长江上搭建超大舞台?又如何通过创新手法串联三峡的过去与现在?开幕式及文化惠民演出总导演秦新民近日接受专访,详解演出背后的创作思路与初心。

周星亮 摄

  水上舞台搭起“特效画布” AI数字人串联三峡古今

  “在长江上搭这么大规模的舞台,全国同类节目里都少见。”此次开幕式的水上舞台,是秦新民30多年电视生涯中的首次尝试,也是整场演出的核心创意。他对这片水域充满了期待:葛洲坝平湖段水流平稳,两岸青山作天然背景,这样“山水相依”的环境能天然营造“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沉浸感,更能借助水面反射、水幕投影等手段,拓展视觉维度。

  秦新民说,开幕式整体视觉以“山水画卷”为核心,长江是画轴,两岸青山是背景,表演是画中流动的意象。为了让这幅“画卷”更立体,团队运用了实时水幕投影、无人机编队、全景激光矩阵等前沿技术——虚拟人物“李白”与“峡宝宝”跨时空对话,引导观众读懂三峡变迁;智能灯光模拟朝霞、江波,用色彩勾勒山形水势。虽然舞台搭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能让艺术与自然共生,让文化根植于这片水土,一切都值得,这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郑子颜 摄

  从主舞台设计到音乐、服装,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三峡密码”,而音乐与服装则是“古今对话”的载体。

  “交响化的《长江之歌》展现磅礴气势,南曲、五句子山歌等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还有用现代电子音乐重构的川江号子,形成独特的‘峡江音律’。服装造型上,‘发光鱼灯’舞服源自非遗鱼灯舞,‘云朵背架’抽象化三峡云雾,既保留传统神韵,又用现代材料让舞台有流动感。”秦新民说,这些细节都是为了让“三峡味”更浓。

  文化赋能 三峡故事在舞台上“开口说话”

  作为土生土长的宜昌人,秦新民对家乡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此次开幕式,他从宜昌文脉中提取多重符号——屈原的求索、昭君的乡恋、纤夫精神、“对我来”航标、太阳人石刻,并用创新方式让这些符号“开口说话”。

  “现在微短剧火,但在大型文艺演出里用它演绎民间故事,目前没先例。”秦新民告诉记者,微短剧《欧阳修续诗》取材于宜昌夷陵区的民间传说,通过孩童视角展现欧阳修在夷陵为官时的民本思想,让历史人物更接地气。

张畅 摄

  第二个创新是原创歌曲《峡之歌》。“三峡的声音太丰富了,我们把屈原《离骚》的雅、刘禹锡《竹枝词》的俗、山歌的野这三种形式重新谱曲组合,形成独一无二的‘三峡声音符号’。”秦新民说,观众听到的不只是一首歌,更是三峡文化的多元融合。第三个创新是八阵图舞蹈。八阵图出自白帝城,是诸葛亮的智慧象征。节目以它为线串联三国故事——从关羽败走麦城到刘备白帝城托孤,演员排兵布阵时,背景投影浮现白帝城,不用旁白就能讲清历史,比解说更有感染力。

  “这些节目不是为了原创而原创,而是让三峡文化自己说话。”秦新民说,他从三峡文化中提取了多重文化符号和自然工程符号,并进行IP化活化,以轻松幽默的语态导览三峡,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亲可感。同时,通过微短剧、诗剧、功夫舞蹈等融合形式,将静态符号转化为动态故事,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感知三峡文化的深度与魅力。

张畅 摄

  专业与群众同台 让开幕式成为“文化种子”

  “我在宜昌工作多年,当过《三峡文学》杂志社的社长和总编辑,拍过三峡纪录片,对这片山水、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这份情感,让秦新民在创作中多了份“敬畏心”。

  比如表现屈原,团队避开传统赞歌与舞蹈,从明朝延续至今的农民诗社入手,通过诗社社员的故事,展现屈原精神在今天的传承,既避免历史题材的陈旧感,又能反映新农村风貌。

郑子颜 摄

  呈现王昭君时,团队用了《乡恋》。“很多人不知道,《乡恋》最初是1979年三峡纪录片的插曲,直到第一届春晚被观众点唱才广为人知,用这首歌表现王昭君,既契合她“和平使者”的形象,又能唤起观众对“时代变迁”的共鸣,让历史人物与当下产生连接。”

  在演出阵容上,总导演采用“专业院团+群众团队”的搭配:既邀请廖昌永、谭维维等艺术家,以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专业团体保障艺术高度;也加入宜昌本地文艺院团、龙舟队、街舞团队等群众力量。

  “这是‘文化惠民’的初衷,让普通市民成为主角,分享文化成果。”秦新民说,群众表演的生活气息,能更真实展现宜昌人的精神风貌,专业与业余同台,才有国际范儿又接地气。

郑子颜 摄

  谈及开幕式的“余韵”,总导演秦新民有着更深的期待:“对我来说,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演出,而是一次‘三峡文化的传递’。希望观众看完后,能记住三峡的美、三峡的故事,更愿意走进三峡、了解三峡,这是我作为宜昌人,也是作为导演的初心。”(三峡日报记者杨春艳、王飞)


【编辑:丁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