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10日电 题:湖北荆州:强师筑基育英才 改革创新谱新篇——荆州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作者:陈茜 曾袁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荆州市教育系统锚定教育强市建设目标,从“重师德、优师资、提师能、暖师心”四维发力,统筹推进五育并举、资源均衡、产教融合,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书写荆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
铸魂育人,师德师风成教育底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荆州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市构建起“全链条涵养、全维度监管”的师德建设体系,将师德要求贯穿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全过程,落实教职员工从业禁止和准入查询制度,划定师德红线负面清单,5.5万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参与师德师风情境化学习自测,实现师德教育全覆盖。榜样的力量照亮育人之路。荆州市深入实施“荆州好老师群星计划”,开展“寻访好老师”特色活动,在中省市媒体刊载优秀教师先进事迹60期,近五年6名教师获教育部表彰、10名教师获省政府表彰。去年,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100名优秀教师,通过主题活动讲述教书育人故事,让“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形成“学习好老师、争做好老师”的浓厚氛围。
优化配置,师资均衡破解“择校难题”
“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是荆州教育人的不懈追求。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荆州持续拓宽教师补充渠道,近年来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专任教师6660人;创建省级教师教育共同体,每年培养100名左右定向师范生,从源头优化师资供给。“县管校聘”改革打破师资流动壁垒。全市每年推动2000名左右教师交流轮岗,其中城区到乡村交流教师占城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数的6.5%,骨干教师占城到乡交流教师人数的60%,优质师资加速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同时,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每年招募200多名退休教师支教讲学,辐射带动青年教师成长。监利市教联体建设实现从“空心校”到“回流潮”的转变,相关经验被省市媒体争相报道。
赋能成长,专业提升打造“过硬队伍”
教师能力提升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荆州市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三年行动方案》,建强市、县两级教师发展机构,近三年争取培训资金2600余万元,开展培训项目62个,覆盖教师6000多人次;2025年更是争取“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24个,培训教师1775人,构建起分层分类精准培训体系。创新机制为教师成长搭台铺路。全市启动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建设,设立四级成长梯次,建立业绩评价动态管理机制;设立69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正高级名师辐射作用,推动9名教师课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
减负暖心,保障机制激发“育人活力”
“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荆州从减负、保障、激励多方面发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环境。全市公布《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十条措施》,实施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管理,杜绝无关事务干扰教学;落实教职工每年体检制度,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辅导,为乡村教师、援藏援疆教师开辟职评绿色通道,提高中小学教师一级和乡村定向职评通过率。在教育治理优化方面,荆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实现学校数字食堂全覆盖,“校园餐”整治成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25年开展教育领域“群腐”集中整治,排查问题835个、整改738个,移送问题线索94个,以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让教师集中精力投身育人事业。如今的荆州,教育强市建设蹄疾步稳:智慧教育云平台覆盖519所学校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教育数字化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二;教联体建设推动20所薄弱乡镇初中提质;职业教育对接“23515”现代产业体系,组建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荆州教育振兴崛起为使命、视育人质量为生命、抓安全管理像拼命。”荆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裴毅表示,未来,荆州将全面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建设,构建名师引领、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梯队成长格局,为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贡献教育力量。(完)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