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照,微风轻拂。9月9日,湖北省宣恩县长潭河烟叶收购站院内,一场特殊的“资格考试”正在举行。三十余名当地烟农和务工人员围站在铺满烟叶的长桌旁,有人凝神摩挲叶片质地,有人认真记录要点——这是长潭河烟叶收购站为即将到来的收购季特设的专业分级技术培训,所有参训人员都必须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才能上岗。
“大家往这儿看!”质管员唐知权手持最新印发的收购政策文件走到桌前,目光扫过在场学员,最终落在前排一位笑容淳朴的大姐身上。“黄大姐,今年怎么得空来了?”他用当地方言亲切地问道。黄翠云腼腆一笑:“家里老人需要照顾,今年就留在家门口干活了。”唐知权点点头,神情变得严肃:“分级工是烟叶收购的'第一道关口',你们手里分的不只是烟叶,更是烟农一年的心血。考试没过关的就不能上岗,这一点希望大家理解。”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连站在外围的年轻小伙刘文也收起手机。刚从外地返乡的他听说分级工收入稳定,特意前来应聘,但对烟叶分级一无所知的他,此刻正紧张地攥着笔杆。
唐知权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几捆“标准样”烟叶摊开在桌上。“咱们先不看文件,从认烟开始。”他边说边将烟叶分成三堆,“这是上部烟、中部烟和下部烟。今年标准更细,差一点就降一个等级,一斤烟差价能到两毛多。大家要认真学,把真本事学到手。”
他拿起一片中部烟递给黄翠云:“黄大姐,您说说怎么认?”黄翠云接过烟叶,指尖轻抚叶片:“中部烟叶面均匀,颜色是透亮橘黄,茎秆细,捏着叶尖折一下有韧性,不易断。”
“说得好!”唐知权高举烟叶示众,“再看这片上部烟,叶边微卷,叶脉粗,手感偏硬。每个部位的烟都有自己独有的特性,决不能搞混了。”接着他拿起一片带青斑的烟叶,神色凝重:“这是青杂烟,今年'去青去杂'要求更严。别小看一片青叶,混进去整批烟等级都要降,最终损害的是烟农的利益。所以必须牢记'三个严控'。”
他逐一讲解:严控油分差,手感硬邦的“僵叶”必须挑出;严控部位区分,上中下部烟界限要清;严控青杂烟流入,带青斑、杂色、烤焦的一律不得进入正组等级。“宁可多挑一遍,也不让坏烟混入好烟。”唐知权强调。
培训从清晨持续到正午,学员们全神贯注。黄翠云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还在空白处画了对比图;种了二十年烟叶的“老把式”汪玉莲也收起经验主义,掏出手机拍照存证“标准样”。
11时整,考试正式开始。25片烟叶无序摆放,技术员分发试卷宣布规则:“单人进场,每排三分钟,蛇形走位,填写烟叶序号。”黄翠云第一个进场,她娴熟地拿起烟叶,观察茎秆,轻抚叶面,很快在“中部烟”栏填上编号。
考试持续到12时,最后走出考场的秦桂月兴奋地说:“以前总分不清青杂烟,现在一眼就能辨认!”37名参训者中,28人通过考核并取得上岗资格证。
据了解,宣恩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辖区9个烟叶收购站每年在收购季前都会开展分级工培训,所有分级工必须持证上岗。这些合格的分级工将成为收购季的“守门人”,他们手中的每片烟叶都连着烟农的增收期盼,关系到全县烟叶收购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宣恩县局(营销部)分管烟叶生产的副经理田建伟表示:“严把分级关是保障烟叶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将继续开展专业化分级培训,打造技术过硬的分级队伍,让'金叶子'真正成为烟农致富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李双翔 池慧玲)
![]() |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