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社会新闻
乡村教师退休不退志:余热映初心 阳光暖人心
中新网湖北
2025年09月26日 21:40
2025年09月26日 21:40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题记:教育,是用一只手牵动另一只手,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一位好老师的影响,早已超越课堂,绵延一生。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6日电 (张艳阳 江开军)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十佳班主任”、“荆楚好教师”……一位乡村教师,在讲台上坚守四十余载,荣誉满身。

  “十佳完美教室”“最美乡村课堂”……一个名为“阳光班”的集体,曾让深山里书声琅琅,童心生花。

  随县政协委员、政协“示范委员工作室”……一个退休后的新身份,如何将教育的温暖延伸到乡里人间,续写育人新篇?

  2025年秋,随县政协的一纸授牌,将“示范委员工作室”的荣誉授予了澴潭镇中心学校校外辅导站内的“王从伦委员工作室”。这不仅是对一位退休教师持续奉献的肯定,更是对一种“退休不退志、余热映初心”精神的高度褒扬。

  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位年逾花甲却步履不停的长者——王从伦老师,探寻他从“阳光班”的掌灯人到“委员工作室”的暖心人的历程。

  从“阳光班”到“辅导站”:不变的课堂情怀

  时间回拨到2019年6月24日。随县澴潭镇涢水小学,王从伦老师站在他熟悉的讲台上,完成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课”。41年的坚守,满头的华发,见证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成长。

  那天,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与祝愿。他所创立的“阳光班”,早已成为教育一面旗帜:师生共写随笔5000余篇,年阅读量超600万字,自创的“石头拼画”特色课程让山里的石头会唱歌……“阳光班”的灵魂,在于用阅读开启智慧,用赏识点亮心灯,用活动启迪灵性。王老师曾说:“要让爱的阳光播洒到孩子心里,让他们阳光地学习,阳光地生活!”

  退休,对许多人而言是休憩的开始,但对王从伦来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耕耘在他深爱的教育沃土上。

  面对澴潭镇留守儿童假期看护难、家庭教育缺失的现实问题,他坐不住了。在各方支持下,“随县澴潭镇王从伦校外辅导站”应运而生。这里,成了他退休后的“新课堂”。

  周末和假期,辅导站里总是充满生机。王老师将“阳光班”的成熟经验移植于此:阅读、书法、石头拼画……他指导孩子们在书海中遨游,在笔墨间静心,在五彩的石头上拼贴出想象的画卷。曾经在“阳光班”大放异彩的石头拼画,在这里继续滋养着新的孩子们。那双曾经握着粉笔、敲坏三个键盘撰写教学随笔的大手,如今依然耐心地引导着一双双小手,捡拾、清洗、构思、粘贴,让普通的石头变成讲述故事的《春耕图》,变成充满童趣的《龟兔赛跑》。

  他相信,正如当年启迪了“阳光班”的孩子一样,“用心寻找,大自然从不缺少美丽”,这份创造美的能力,能帮助留守的孩子们驱散孤独,建立自信。

  “委员工作室”: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2024年秋,“王从伦委员工作室”正式挂牌。这不仅是一个名号的变化,更是职责的拓展和平台的升级。作为随县政协委员,王从伦将履职的阵地直接设在了服务群众的第一线。

  工作室的目标明确:“零距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

  工作室聚焦“一老一小”,将教育的智慧与政协委员的担当深度融合。

  关爱“小”的成长,照亮童心之路。工作室不仅关注学业,更注重心理健康。他们建立了“亲情联络站”,让留守儿童定期与远方的父母视频通话,缓解思念;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模拟演练,提升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更有关注个体心灵的细腻举措。那个名叫刘方俊的留守孩子,曾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而沉默寡言。王老师得知后,不仅送去物质上的关怀,更用长时间的陪伴和鼓励,一点点叩开孩子的心扉。带他参加活动,表扬他的细微进步,渐渐地,刘方俊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成绩也稳步提升。这样的例子,在工作室的记录本上还有很多。王老师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们要做的,是擦去尘埃,让他们发光。”

  温暖“老”的岁月,传递社会温情。王老师的爱心,也从未忘记那些需要陪伴的长者。一次骑行途中,他得知高家冲村有一位93岁的老人喜欢看书看报却苦于无资源。王老师立刻行动起来,联系学校找来报纸,又从自家选出书籍,为老人送去。看到老人如获至宝的欣喜表情,王老师深受触动。从此,每月为老人送书读报、陪伴聊天,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这份跨越年龄的关怀,让独居老人的生活不再孤单,笑容常驻。

  化解“难”的纠纷,促进邻里和谐。工作室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矛盾调解和心理疏导。王老师入驻澴潭镇综治中心“心灵驿站”,将教育中的“赏识”与“耐心”运用到基层治理中。一次,两户邻居因菜园地界纠纷,女主人见面就吵,甚至恶语相向。王老师主动介入,他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不急不躁,最后用经典的“六尺巷”故事启发他们:“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邻里和睦比一方菜园更重要啊!”经过几次情、理、法相结合的调解,双方终于各退一步,化干戈为玉帛。从此,“有事找老王”成了澴潭群众的口头禅,王老师用他的智慧和威望,成功化解了二十余起邻里纠纷。

  心灵驿站:重燃生活的希望

  工作室的“心灵驿站”功能,在“非典”疫情后展现出了独特价值。

  张氏小两口的故事尤为典型。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让这对年轻夫妇对未来失去信心,选择“躺平”,终日沉迷网络,家庭争吵不断,邻里关系紧张。村委会请王老师出面调解。

  王老师没有说教,而是邀请他们来到温馨的“心灵驿站”。一杯清茶,一番闲谈,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理解他们的迷茫,共情他们的压力。带着他们玩石头拼画,打乒乓球,一起阅读,在轻松的活动中逐渐引导他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王老师的话语朴实却有力:“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躺平解决不了问题,迈出第一步,路就会越走越宽。”

  渐渐的,小两口封闭的心门被打开,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鼓起勇气外出务工。临行前,他们由衷感谢:“王老师,是您让我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

  即便退休,王从伦老师也从未停止学习和思考。他坚持每日阅读,不断提升自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拿起笔,成为澴潭美丽乡村的记录者和宣传者。退休以来,他撰写了一百多篇美篇,在“澴潭生活圈”等平台发表,用深情的笔触描绘家乡的建设新貌、人文历史和淳朴民风。

  他的文章,不仅让外界看到了澴潭的魅力,更激发了当地百姓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同时,他定期回到涢水小学,给孩子们上石头拼画课,将这份创意的快乐传递给新一代。(完)

【编辑:刘莉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