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3日电 (张泽牧 裴尧)在宜昌市猇亭区宜化化机智能制造厂房内,传统工厂的复杂线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设备和“隐形”的光纤网络。近日,宜化化机凭借“万兆工厂试点项目”荣获“ICT中国(2025)案例征集与发布”年度评选一等案例,并作为全国48家试点中唯一代表分享了万兆工厂试点建设的经验。
“传统网络好比国道,万兆光网就是高速公路。”项目负责人叶炜这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全光网络部署后,不仅机柜和线缆数量大幅减少,供应链流转效率提升50%,报表工作量下降80%。
2017年,宜化化机开启自主转型,自主研发了14套应用系统,完成了新旧设备的全面联网。然而,随着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设备日益增多,原有的千兆网络有些力不从心,日益增长的数据流和复杂的网络层级,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隐形瓶颈。
过去,老师傅们早已习惯了那套繁琐流程:拍片子、洗胶卷、扫描传片,一张百余兆的检测影像从采集到评片结果出来,要花费1-2分钟。每个工人每天最多处理50张片子,效率低下不说,人为判读还难免出现误差。
如今,在万兆网络的支撑下,这场延续数十年的传统作业方式被彻底颠覆。成品被扫描后,检测人员在操作室就能实时看到焊缝数字影像,在线评片,现场出结果。工效从每天50张跃升至120张,提升140%。“我们现在能同时支持六个车间、12台设备的数据并发上传,”叶炜的语气中透着自豪,“专家在中央操作室就能同步评阅所有车间的检测影像,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在智能制造厂房,通风系统保障着空气持续流通,遍布的智能传感器如同工厂的“感知神经”,实时采集着设备温度、电流、电压、能耗等数据。这些信息通过万兆光网无缝传输至数据中台,让工厂的每一次“心跳”都被精准捕捉。令人欣喜的是,工人们无需理解复杂的“PON”等技术术语,操作体验简单直观。
网络安全成为这场数字化转型的生命线。该项目由中国移动宜昌分公司提供集中化智能安全运营服务,引入华为MA5800平台,以“纵深防御”理念构建了五维防护体系——“进不来、拿不到、看不懂、改不动、崩不了”,让工厂网络既“跑得快”更“跑得稳”。同时,项目采用50G-PON无源光网络架构和Wi-Fi7全覆盖,将生产、安防、办公等多张网络统一管控,彻底打通了信息流转的“任督二脉”。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网络升级,而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叶炜强调,万兆底座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与检测效率,更降低了人工成本,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
![]() |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