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4日电 (胡剑芳)初秋时节,走进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彭碑村八组张家湾,成片绿艾随风起伏,如绿毯铺展向天际,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艾叶香。
“这艾草是从蕲春进来的苗,杆子不太高,叶子小而密,但叶片厚实浓密,产量高,晒干后提绒量也高。”47岁的基地负责人周建旗介绍,这片460亩的艾草基地,年收割量可达500余吨,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2023年10月,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周建旗将目光锁定在汀泗桥镇彭碑村的这片退林还耕地上,签下了12年的土地租期。随后,他一次性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购置农业机械、雇佣务工人员、引进艾草种苗,决心在这里种出一片能带动增收的“黄金艾”。
可创业之路从非坦途。两年来,艾草基地先后经历过大汛的浸泡、大旱的炙烤,2024年2月那场冻得土地开裂的冰雪灾害,更让这片“绿毯”险些枯萎。但周建旗始终没有认输,他带领团队补苗、浇水、抗冻,一次次全力守护,终于让艾草挺过难关,也让这片基地成为当地退林还耕政策落地的鲜活样板。
“要种出好艾,得先懂艾的‘脾气’。”周建旗蹲在田埂上,指尖拂过厚实的艾叶,眼里满是熟稔。
原来,基地的艾草苗均来自“艾草之乡”蕲春,这种艾草秆矮叶密、提绒量高,而种植过程中的讲究更藏在细节里:土壤20公分以下必须保持适宜墒情,生长期间光照要充足、水分要均匀,地块还得选在缓坡处以防积水——唯有守住这三条“规矩”,艾草才能长势旺盛、保障高产。如今,这片艾草一年能收割三茬,预计年产500余吨,眼下已收割300多吨,下一轮收割的准备工作已在筹备中。按最低收益计算,每亩艾草能带来2000元收入,若进行深加工提绒,收益还能再提高一截,突破3000元。
而艾草的价值,远不止于田地里的收成。在周建旗的规划中,这片“绿”能延伸出更长的产业链:从田间到车间,他已在马鞍村建起艾叶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该加工厂还与河南南阳的加工厂达成合作,可将新鲜艾草加工成艾叶皂、艾草精油、艾草洗洁精等产品,甚至能将艾绒替代棉花,用于制作艾绒被、艾绒服饰——目前已开发出2000多款艾制品,真正让“草”变成了“宝”。更让人期待的是,周建旗还计划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将村里抛荒的旱地重新利用起来,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让大家的腰包跟着鼓起来。
谈及未来,周建旗的眼里有了新的蓝图:他正与不远处的咖啡休闲山庄负责人胡老板沟通,计划联合在这里建设一个艾产品展厅。届时,游客来乡村休闲,既能欣赏百亩艾浪翻滚的田园风光,又能亲手体验艾灸的暖意,还能带走满是艾香的特色伴手礼。
这片曾只是退林还耕的土地,终将在阵阵艾香中焕发蓬勃生命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完)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