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5日电 (胡传林 汪佳 陈云)金秋时节的崇阳,田野间硕果盈枝,车间里机器轰鸣,乡村大地上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群农村女性正以坚韧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书写着动人的“她故事”。
近年来,崇阳县妇联聚焦女性发展需求,通过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开展定制化技能培训、打通政策对接通道,累计组织农业种植、手工加工、电商运营等专项培训200余场,覆盖女性3000余人次,成功培育56名巾帼创业带头人,带动近千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让“妇女能顶半边天”从口号变为生动现实。
10月15日是世界农村妇女日,我们走进崇阳,倾听“果大姐”周秋云、“艾草大王”岳小玲、“土味厂长”艾素芳三位返乡女新农人的创业故事,感受“她力量”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周秋云:一个“爱媛橙”种出四季增收园
“这枝丫得用竹段稳稳撑住,不然沉甸甸的果冻橙会把枝压断。”初秋时节,清晨的阳光洒在崇阳县白霓镇金星村现代产业园,秋云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秋云正穿梭在水果大棚里,熟练地削着竹段、支撑果枝。从在外经商的“女强人”到扎根田野的“新农人”,她用五年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种出了“四季有果摘”的致富园。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秋云看到家乡金星村正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种果树”的想法。可创业之初,她是十足的“门外汉”——选苗、栽种、培育管理,每一步都得从零学起。
经过反复对比,她最终选定甜度高、果肉嫩的果冻橙“爱媛38号”,满心期待丰收。然而,考验接踵而至:2021年起,果园连续遭遇雨雪冰冻灾害,果树大片受损,基地损失惨重,她一度濒临放弃。
关键时刻,金星村村委会主动伸出援手,不仅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还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帮她申请到贴息贷款,解了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不能就这么认输!”拿到资金后,周秋云重新振作,潜心钻研种植技术,不仅优化了果冻橙的培育方法,还精心种植了各个季节的多种水果:从五月下旬上市的早熟油桃开始,接着是油蟠桃、水蜜桃、黄桃、血桃,还有晚熟黄桃、凤凰李、青脆李、蜂糖李;九月以后,又有黄心猕猴桃、果冻橙“爱媛38号”(红美人)、丑八怪(耙耙柑)陆续成熟,让基地真正变成了“四季采摘园”。
自己的日子好了,周秋云没忘记乡邻。她主动吸纳周边50余名村民加入合作社,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带动大家发展林下养殖业,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如今,她牵头种植的果园已达近300亩,曾经的普通农田,变成了乡亲们的“增收园”。
岳小玲:一束“端午艾”焐热乡邻路
“小时候端午,奶奶总带着我们去田埂割艾草,那股清苦的香气,我到现在都记得。”在崇阳县青山镇蔡墩村的艾草基地里,岳小玲一边查看艾草长势,一边回忆与艾草的缘分。2020年,她和丈夫从外地务工返乡,看到山间野生艾草肆意生长,而家乡不少妇女因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便萌生了“把艾草变成致富草”的念头。
为摸清艾草产业的“门道”,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岳小玲开启了考察之路——湖北蕲春、河南南阳、安徽亳州,国内主要艾草产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白天,她蹲守中药材市场记录价格、了解需求;晚上,在廉价旅馆整理数据。在蕲春,她发现加工后的艾条、艾绒价格比原材料翻十几倍;在亳州,艾草深加工产品供不应求;更让她振奋的是,妇联协助联系的农业专家检测后发现,崇阳湿润的气候与富硒土壤,种出的艾草有效成分含量比外地高15%以上。这一切,让她坚定了扎根家乡做艾草产业的决心。
创业之路从非坦途。2020年秋,她流转的200亩荒坡杂草丛生,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她带着工人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镰刀上山,清理杂草、平整土地,手上的血泡破了又结。2022年,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她又建起加工车间,添置捶打、粉碎、筛选设备,形成“收储—晾晒—分拣—加工”完整流程。
岳小玲把女性的细致发挥到极致:新鲜艾草先阴干三天、再晾晒两天,水分严格控制在15%左右;分拣艾绒必须手工挑出硬梗,确保纯度。如今,车间每天能加工2吨干艾草,生产的高纯度艾绒专供高档艾条厂家,年出货额超300万元,净利润达160多万元。
“我就是想让姐妹们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岳小玲始终记得创业初心。她推出“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免费为妇女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艾草,彻底解决“种不好、卖不出”的顾虑。68岁的王桂兰跟着她种3亩艾草,一年收入近万元,比种玉米每亩多赚800多元;在加工车间,她实行“弹性工作制”,56岁的张桂英每天送完孙子来干活,下午4点多就能下班,一年务工收入超2万元。目前,她的艾草基地已扩展到1200亩,带动50余名妇女稳定就业,旺季务工人数达50多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在妇联的协助下,岳小玲的艾草产品还贴上了“崇阳标签”——艾灸贴包装盒印上崇阳古桥,艾草香皂刻着“端午安康”篆字。“下一步想跟着妇联学做电商,把‘崇阳艾’卖到全国!”她的眼中满是期待。
艾素芳:一颗小辣椒“调”出红火日子
“凌晨验收新鲜辣椒,手上总是火辣辣的,但我知道,崇阳的风味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在崇阳县沙坪镇昊帆食品厂,创始人艾素芳回忆起创业初期的场景,依然充满感慨。从守着传统手艺的手工作坊主,到带领200余户农户增收的“土味厂长”,她用一颗小小的辣椒,“调”出了乡村振兴的好“钱”景。
2017年,艾素芳开始做辣椒制品,但传统制作方式依赖天气和经验,产量、质量都不稳定。为突破瓶颈,她一头扎进技术研发,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研发出恒温控湿发酵技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这一创新让产品成品率提升85%,产能提升300%,月营业额突破20万元,简陋的手工作坊也升级成了现代化工厂。
“带动乡邻增收,才是真的成功。”艾素芳优先招聘当地困难群众和留守妇女,成立“致富车间”。村民邓时华以前种辣椒愁销路,现在不仅能享受保底价收购,还能在车间每月挣3000多元;像邓时华这样的员工,车间里还有不少,她们在这里不仅获得稳定收入,更找到了自我价值。此外,艾素芳还建立辣椒种植合作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把效益留在农村。
在艾素芳看来,辣椒制品不仅是商品,更是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化生产线旁,她依然保留着传统陶缸发酵技艺,时常向年轻员工传授古法。如今,“沙坪昊师傅”系列产品涵盖本地猪肉、辣椒、藠头加工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向全国。“要让崇阳风味走出大山,成为舌尖上的地域名片!”展望未来,艾素芳信心满满。
从“果大姐”到“艾草大王”,再到“土味厂长”,崇阳的巾帼创业者们以热爱为笔、以坚韧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而崇阳县妇联的持续赋能,更让越来越多农村女性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让“她力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让“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光芒,在崇阳的田野间愈发耀眼。(完)
![]() |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