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19日电 (朱燕林)“做饭不离人、睡前关电气,您记住这两句口诀,用火用电就多份安心!”近日,在湖北省咸宁市83岁低保老人张佃会家中,消防宣传人员一边帮老人整理老化的电线,一边反复叮嘱防火要点。这暖心场景,正是咸宁市消防救援支队践行“四联”工作机制,联合辖区民政局、社区及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消防安全关爱“进家庭”行动的生动缩影。
![]() |
此次行动聚焦独居老人、残障人士、低保家庭等重点群体,通过“精准排查隐患、普及安全知识、安装安防设备、送上暖心礼包”等举措,打通消防安全关爱的“最后一公里”,全力防范亡人火灾事故,为特殊困难群体撑起“安全保护伞”。据咸宁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特殊群体底数由民政部门提供清单,关爱对象由社区网格员精准定位,火灾风险点由消防部门专业研判,三方信息互通确保服务不跑偏。自今年9月行动启动以来,全市已组建多支“消防指战员+民政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联合服务小队,针对70岁以上独居老人、智力残障人士、低保家庭等核心群体,推行“一次入户排查、一次安全讲解、一份宣传手册、一个烟感报警器、一次自救培训、一本服务档案”的“六个一”关爱服务,构建起“底数清、对象准、服务实”的闭环管理模式。
在85岁低保老人陈细莲家中,服务小队刚进门就拿出《重点人群消防安全隐患排查表》,对照清单逐一检查电器设备、燃气管道、安全通道。“您家阳台堆的杂物要及时清理,万一发生火情会挡住逃生路。”网格员边记录隐患,边帮老人将杂物搬到指定存放点;消防人员则蹲在插座旁,更换掉超负荷使用的旧插板:“这个新插板有过载保护,您用着更安全。”而在80岁独居老人吴爱云家中,“嘀嘀嘀——”的警报声突然响起,老人下意识起身查看,却被消防人员笑着拦住:“这是我们在测试新安装的独立式烟感火灾探测报警器,您听这声音够响亮吧?以后家里有烟,它10秒内就会报警,还能帮您及时发现危险。”行动中,服务小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为重点人群家庭安装该设备,同时对前期已安装的设备进行“回头看”,确保每一台都能正常工作。
除了硬件保障,“理论+实操”的安全培训更让特殊群体受益:消防人员现场演示电器过载的危险、厨房油锅灭火的方法,还手把手教老人如何弯腰捂鼻逃生;社区网格员则将印着漫画的消防安全手册递到老人手中,叮嘱他们照着图上的提示做就行。
参与行动的消防救援人员介绍,有些独居老人还在用柴火做饭,部分低保家庭的插座长期超负荷使用——这些都是他们关注的风险点。通过整合民政、社区、消防三方力量,既能精准识别隐患,又能通过常态化服务提升特殊群体的自防自救能力。
目前,服务小队已为全市多名特殊困难群体建立“一户一档”,详细记录居民的所属社区、居住环境、隐患整改情况、安防设备安装时间等信息,确保每一次服务都有迹可循、每一项责任都能压实。
“后续我们会定期回访,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调整服务内容,让‘进家庭’行动不止于‘一次走访’,而是成为长期守护。”咸宁市消防救援支队负责人表示。(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