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新网湖北 > 文化旅游
解码《峡江边的微光》的艺术灵魂与创作历程
中新网湖北
2025年10月20日 11:53
2025年10月20日 11:53 来源:中新网湖北
分享到:

  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20日电 (彭小琴)三年磨一剑,微光终璀璨。10月19日晚,由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选送的当代舞《峡江边的微光》,如一泓清泉般涌入第二十届全国群星奖决赛现场。

  这束从宜昌市“四艺节”一等奖、到湖北省“群文十佳”一路走来的“微光”,如今已携着峡江的风与浪,登上了国家级的竞技场。

  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其灵魂深处,是主创团队对一方水土的深情凝视与对艺术极致的执着求索。

  《峡江边的微光》的独特魅力,首先在于其深邃的叙事构思。作品以“光”为魂,巧妙串联起三峡工程的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的细微感动。

  第一束光,是三峡建设工地上摇曳的“马灯微光”。这光是开拓的先锋,是无数建设者在荒江野岭中,用汗水和青春点燃的希望。

  第二束光,是百万移民迁徙路上,临时安置点的“露营灯火”。这光是离别的愁绪,更是“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精神的悲壮写照。

  第三束光,是如今美丽乡村静谧夜晚下的“路灯暖光”。这光是安居的告慰,是奋斗之后幸福生活的温暖象征。

  三束光的流转,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一部浓缩的峡江发展史诗。作品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箴言,融入这具体而微的光影变化中,让宏大叙事拥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任何伟大的艺术都源于生活。《峡江边的微光》的动人力量,正是来自主创团队数月的深入采风。他们走进峡江的一个个村落,聆听年长者的回忆,记录平凡人的故事。

  那一声声苍凉遒劲的“船工号子”,那一个个负重前行的“背山”姿态,那萦绕不绝的江涛声与悠长的汽笛声……这些并非凭空想象的舞台符号,是团队从真实的生活江河中“打捞”出的艺术瑰宝。

  正是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和江水气息的细节,赋予了作品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与无可替代的地域特色,让观众在舞者的肢体流转间,瞬间读懂峡江儿女的精神密码与那一方水土的独特魂魄。

  然而,从灵感的萌芽到作品的成熟,道路从未平坦。创作初期,团队曾面临主题分散、地域特色不鲜明等困境。初稿完成后,如何“找准魂”成为最大的挑战。

  为此,团队以极大的勇气和谦逊,先后邀请国家及省级专家开展专题研讨,仅主题深化就修改了十余次。

  最具魄力的决定,是将主演从最初的4人精简为2人。这一“做减法”的过程,恰恰是作品“提纯”的关键,让“微光”的意象更为聚焦、贯穿始终,情感表达也更为浓烈深沉。

  舞美的核心——“灯”的道具,同样经历了数次迭代。从形态、材质到光效,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更精准地契合不同时代的氛围与情感。

  服装的调整更是“锱铢必较”,从面料的选择到视觉层次的营造,处处体现着主创人员的“较劲”与匠心。

  正是这般对艺术近乎偏执的打磨,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淬火”中,才最终让这束“峡江微光”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变得如此纯粹而璀璨。

  《峡江边的微光》照亮的不只是一段舞蹈,更是一群基层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的无限敬畏与执着坚守。(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