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20日电 (熊文婷 许磊 吴述明)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对一座城市而言,却足以书写跨越发展的精彩篇章。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天门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答卷:连续四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纺织服装、循环经济等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综合实力跃升,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天门地处湖北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天门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和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茶圣陆羽故里,也是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有“内陆侨都”之称。近年来,天门市全力建设水乡公园城市、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等。
“十四五”期间,天门市GDP年均增长6.7%,走出了一条“复元打平、重回赛道、修复向好、聚势突破、整体提升”的昂扬向上发展曲线,展现了韧性、活力与潜力。预计2025年,天门市经济总量可达到850亿元。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天门区位优势得到系统性重塑。武天高速东段建成通车,沿江高铁天门段预计年底通车,天门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可实现30分钟到武汉,3小时直达上海、重庆。五年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679个,总投资1308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纺织服装、循环经济加速向千亿产业迈进,年均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增速位居湖北省第一。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80万吨以上,蔬菜产业年综合产值超40亿元,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商贸服务业扩量提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9.8%,获评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城乡面貌蝶变,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五年来,天门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在城区,天门市围绕建设水乡公园城市,高标准打造北部生态宜居片区、中部商业活力片区、南部产城融合片区,高效率推进天门新区、高铁新城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竣工投用,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带动力、辐射力明显增强。
在乡村,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7亿元推进525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30个。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1338.37公里,新建、改建乡村微景点、微景观310个,农村文体小广场408个,“小三园”近1.5万个,建成农村新能源充电网络3公里“服务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优化至1.6:1。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5%左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43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2万人。创新推出生育支持政策,2024年全市出生人口7217人、同比增长17%,实现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新增公办学位3.7万余个。
改革创新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天门市深化改革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翻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元。“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入推进,线上可办事项超2000项,办理时限压缩88%以上。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5万户。
新型城镇化试点形成示范。通过系列民生政策创新,累计吸引回流人口超10万人,形成“人口回流、产业回迁、生育回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县域城镇化探索了有益经验。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截至今年9月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国考、省考断面及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100%达标,新增城市绿地42.26万平方米,绿色日益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完)
![]() |
【编辑:裴春梅】